
在我们日常认知中,“脚气”通常是指脚部因真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但研究发现,耳朵也可能发生类似脚气的真菌感染——真菌性外耳道炎。该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绝大多数患者对这种病症了解甚少,因此,掌握其成因、症状、危害以及防治策略,对于保护耳部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认识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由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在外耳道内的适宜环境中致病性真菌的繁殖所引起的疾病,导致外耳道内菌群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外耳道炎。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青霉菌、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的菌丝通常呈白色、灰黄色、灰色或褐色等不同颜色。
二、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成因
1.环境因素: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游泳或洗澡时耳朵进水,若未及时擦干,外耳道内潮湿的环境会使原本少量存在的真菌迅速繁殖;此外,经常佩戴密闭性耳机或耳塞,也会导致外耳道内空气不流通、湿度增加,从而促使真菌滋生。
2.不良耳部卫生习惯:频繁挖耳或使用不洁的工具清洁耳道,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为真菌的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3.免疫力下降: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真菌性外耳道炎。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不佳时,会使机体免疫力减弱,为真菌的生长创造条件。
4.长期饮酒:酒精可能扩张血管,增加耳部充血水肿,加重局部炎症症状;同时,长期或过量饮酒可能抑制免疫系统,延缓病程。
5.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会破坏体内正常菌群,抑制有益细菌的生长,为真菌提供繁殖空间。同时,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也更容易感染真菌,引发外耳道炎。
三、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状及危害
1.症状:在病程早期,患者常感到外耳道发痒,尤其夜间症状更加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随着病情的进展,外耳道可能出现分泌物,当分泌物增多并堵塞外耳道时,患者会感到耳道堵塞,表现为听力下降、声音模糊不清、耳鸣,甚至可能伴有眩晕。有时,这些不适感还可能辐射至耳部周围区域。
2.危害:若不及时治疗,炎症持续发展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和骨质的损害,严重时可引发坏死性外耳道炎、鼓膜穿孔、面瘫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引起颅内感染,危及生命健康。
四、真菌性外耳道炎的防治策略
1.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游泳或洗澡后,及时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或侧头轻轻跳跃帮助水分流出。如果耳朵进水较多,可以使用医用棉签轻轻擦拭,但要避免棉签深入耳道过深,以免损伤耳道皮肤。避免在潮湿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如桑拿房或湿气较重的地下室等。对于经常佩戴耳机的人群,建议选择透气性较好的耳机,并避免长时间连续佩戴,每次佩戴时间最好不超过1小时。
2.改掉不良挖耳习惯:避免使用棉签等硬物挖耳,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如果外耳道有异物或不适感,可以使用干净且柔软的棉签轻轻清洁耳道。如若耳垢较多,影响听力或引起不适,应及时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工具清理,切勿自行盲目清理。
3.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长不应少于8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器官的修复与免疫系统的调节。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肪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饮酒量。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4.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等,这些药物可制成滴耳液或药膏使用。滴耳液通常每日使用3 - 4次,药膏则可每天涂抹1 - 2次。对于症状较重或伴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此外,若外耳道炎伴随疼痛、肿胀等炎症反应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以减轻炎症反应。
5. 物理辅助治疗:超短波、红外线是常见的辅助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疼痛及不适症状。建议每周进行2 - 3次,每次15 - 20分钟,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