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溺水,人们往往联想到在水中挣扎、呼救的场景。然而,医学领域存在一种特殊类型——干性溺水,其发生机制与典型溺水截然不同,且常因症状隐匿导致延误救治。更值得关注的是,干性溺水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进而导致急性肾损伤,严重时发展为急性肾衰竭,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干性溺水引发急性肾衰的病理链条
干性溺水在医学上称为“干性淹溺”,指人体在接触水环境时,因强烈刺激(如冰冷水温、惊吓、恐慌或过度紧张)引发喉头肌肉痉挛,导致声门关闭,呼吸道完全梗阻。此时,肺部仅少量水进入或完全无水,但因气体无法交换,患者会迅速陷入缺氧状态。
横纹肌溶解触发:缺氧和肌肉疲劳使肌肉细胞受损,肌红蛋白等物质大量入血。肌红蛋白易在肾沉积,堵塞肾小管,影响肾脏滤过功能。
急性肾损伤进展:肌红蛋白等沉积影响肾脏微循环,致肾小管坏死,引发急性肾损伤。患者少尿或无尿,体内废物和水分无法排出,加重肾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肾衰竭危机:急性肾损伤若未及时治疗,会恶化为急性肾衰竭,患者需透析维持生命,严重时可致死。
症状识别:警惕干性溺水后急性肾衰的信号
1.干性溺水早期症状(呛水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呼吸道刺激:持续性咳嗽、喘息、喉部异物感,类似哮喘发作。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胸闷、胸痛,活动后加重。
循环系统异常:面色苍白或潮红、四肢发冷、脉搏细速。
2.横纹肌溶解相关症状(干性溺水后数小时至数天)
肌肉疼痛: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腰部等部位出现明显的酸痛、胀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可能影响肢体活动。
肌肉无力:感觉肌肉乏力,日常活动如行走、抬手等变得困难。
尿液异常:尿液颜色加深,可呈茶色、酱油色或洗肉水样。
3.急性肾衰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
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尿液排出。
水肿:由于体内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会导致身体低垂部位如双下肢、眼睑等出现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
高血压:肾脏功能受损会影响体内水钠代谢,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及时就诊与治疗
1.早期诊断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病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以评估肾脏功能和肌肉损伤程度。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可以帮助了解肾脏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2.针对横纹肌溶解的治疗
在确诊横纹肌溶解后,首要的治疗措施是大量补液,以增加尿量,促进肌红蛋白等有害物质的排出,减轻对肾脏的损伤。同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碱化尿液的治疗,常用的药物如碳酸氢钠,可提高尿液的pH值,防止肌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有利于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
3.少尿性肾衰的透析治疗方案
血液透析: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的过滤和净化,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电解质,然后再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体内。血液透析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4~5小时,具体频率和时间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
后期定期复查与生活调理:促进身体康复
1.定期复查
出院后,患者应遵从医生建议定期复查,项目包括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等,以监测肾脏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一般在出院后的前3个月,每1~2周复查一次,之后根据病情延长复查间隔。
2.生活调理
饮食: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原则。减盐以控制血压、消除水肿;选择瘦肉等优质蛋白,以减轻肾脏负担;多吃米饭等碳水化合物以保证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运动:恢复期应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切忌过度劳累,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松的运动来增强体质。
预防感染:感染易导致急性肾衰复发或加重,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并在季节交替时注意增减衣物,以预防感冒。
干性溺水症状隐匿却危害极大,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乃至急性肾衰竭。及时识别症状、尽早诊断和治疗,并配合后期定期复查与生活调理,才能有效促进身体康复,守护生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