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肩负着代谢、解毒、免疫防御等 500 多项重要生理功能。它如同沉默的卫士,即便初期受损也极少 “呼救”,当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出现时,病情往往已较严重。所以说,养肝就是养命,而生活中这 6 个习惯或许正悄悄伤害你的肝脏。
习惯一:熬夜成习,肝脏 “加班”
熬夜成了现代生活的常态,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深夜不睡的人越来越多。中医认为,23 点到凌晨 3 点是肝经当令的时段,此时肝脏需要深度休息来完成自我修复与排毒。若长期熬夜,肝血无法正常回流滋养肝脏,容易导致气血亏虚。
现代医学也证实,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干扰肝脏的代谢节律。肝脏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清除,会损伤肝细胞并引发炎症,使得转氨酶、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的概率显著升高。
习惯二:酒精依赖,肝脏 “中毒”
酒精 90% 以上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会直接破坏肝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长期过量饮酒可能引发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的还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在我国,约有 6200 万人受到酒精性肝病的困扰。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 40 克、连续饮酒 5 年以上,女性每天超过 20 克,患病风险就会大幅增加。
习惯三:滥用药物,肝脏 “承压”
很多人会自行用药或者滥用保健品,却不知道 “是药三分毒”。几乎所有药物都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引发药物性肝损伤。比如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产生大量毒性物质导致肝细胞坏死;部分抗生素、中草药、减肥药等也存在潜在的肝毒性。
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约为 1.7%-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盲目服用保健品同样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习惯四:高脂饮食,肝脏 “肥胖”
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充斥着我们的餐桌,长期大量食用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肝脏是脂质代谢的核心器官,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在肝细胞内堆积,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达到 20%-30%,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如果不加以干预,可能会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还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风险。
习惯五:常吃霉变食物,肝脏 “致癌”
食用霉变食物的危害极大,因为这类食物中常常含有黄曲霉毒素,其毒性是砒霜的 68 倍。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粮食、坚果、食用油等很容易受到污染,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会与肝细胞的 DNA 结合,引发基因突变,增加肝癌的发病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肝癌高发地区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更高,而且它耐高温,普通的烹饪方式无法将其破坏,所以霉变食物必须坚决丢弃。
习惯六:长期抑郁,肝脏 “郁滞”
中医认为 “百病生于气”,长期处于抑郁、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出现胸胁胀满、两肋疼痛等症状。
现代研究也证实,不良情绪会导致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紊乱,削弱肝脏的抗病能力,使患慢性肝病的概率上升,还会影响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结
肝脏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却常常因为我们的不良习惯而受损。想要守护好这个 “生命守护神”,真正实现 “养肝就是养命”,就要摒弃熬夜、酗酒、滥用药物、高脂饮食、食用霉变食物、长期抑郁等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拥抱健康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