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莉 李兰  单位:达州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77

重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药物和手术支持,更需要科学的营养管理。营养就像是身体修复的“燃料”和“原料”,直接影响免疫力、伤口愈合和康复速度。家属如果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不仅能帮助患者提高生存率,还能减轻并发症的风险。

重症患者营养的重要性

维持基础代谢与免疫功能:重症患者由于感染、创伤、手术或器官功能衰竭等因素,体内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代谢率升高,能量消耗比平时增加30%~50%。当机体营养不足,机体会分解自身的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导致肌肉萎缩、免疫细胞数量下降,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充足的热量供应,尤其是优质蛋白质,可维持血浆蛋白水平,保持免疫系统功能。常见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鱼、奶制品及豆制品,同时需补充足量的葡萄糖和适量脂肪,为免疫细胞提供能量支持,维持基础代谢和防御能力。

促进伤口与组织修复:在重症状态下,机体会加速分解蛋白质来应对创伤与感染,导致负氮平衡,如果缺乏足够的氨基酸,就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延缓伤口愈合。营养素如精氨酸、谷氨酰胺、维生素C、锌对组织修复尤为重要。精氨酸能促进免疫细胞功能,谷氨酰胺有助于肠黏膜修复,维生素C参与胶原纤维形成,锌则能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家属应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为患者补充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豆类,同时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帮助提升修复速度和质量。

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能补充能量,还能显著减少并发症风险。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屏障功能,降低细菌移位,减少肺部感染、败血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相比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还能更好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与胃肠道并发症。对于有褥疮风险的患者,充足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补充能有效保护皮肤和软组织,降低压疮形成概率。此外,适当的营养还能改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让机体在危重状态下获得更强的生理支持。

家属需要掌握的营养知识

合理选择营养途径:重症患者的营养途径选择需要根据吞咽功能和肠道状况来决定。若患者意识清醒、吞咽功能正常,应优先选择口服饮食,可从流质、半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若存在吞咽障碍或摄入不足,需通过鼻胃管或经口胃管进行肠内营养,以保证能量供给。当患者肠道蠕动减弱或严重损伤时,可选择静脉营养,通过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直接补充能量。不同方式应在医师评估后决定,避免营养不足或喂养不耐受。

食物种类与营养搭配:重症患者的饮食需要均衡搭配多种营养素:蛋白质:优选易消化的鸡蛋、鱼、去皮鸡胸肉、豆腐,帮助组织再生和免疫维持;碳水化合物:如米汤、稀粥、面条,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避免低血糖;脂肪:选择植物油、亚麻籽油、坚果粉,既提供热量又有助于吸收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和矿物质: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乳制品,补充维生素C、钙、钾等,帮助调节免疫反应和代谢功能。

喂养操作与护理细节:家属在喂养重症患者时需格外注意操作安全和护理细节。进食或鼻胃管喂养时,应让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坐位,减少呛咳、反流和误吸风险。喂养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每次控制体积,避免腹胀、恶心或消化不良。鼻胃管患者需要检查管道通畅性,防止堵塞和反流。还需每天观察患者体重、尿量、皮肤弹性、黏膜湿润度等指标,结合医护人员建议,调整营养液量与进食频率,确保摄入与代谢平衡。

结语:重症患者的康复离不开科学的营养支持,家属在照护过程中应掌握基础营养知识,合理选择营养途径,确保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均衡摄入。正确的喂养方式和细致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风险,促进机体修复与功能恢复。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科学、个体化地进行营养管理,能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快的康复速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