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而血管通路则是这一治疗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它被形象地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不仅关系着透析治疗的质量,更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血管通路的奥秘。
血管通路的定义与重要性
血管通路,简单来说,就是在患者身体上建立的一条特殊通道,通过它,体内的血液能够顺利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净化后,再回输到体内。血液透析过程中,每分钟需要200-400毫升的血流量,这就要求血管通路必须具备良好的通畅性和足够的血流量。如果血管通路出现问题,如狭窄、堵塞,就会导致透析无法正常进行,毒素不能有效清除,患者的病情会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建立和维护好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血管通路的类型
自体动静脉内瘘:这是最为理想的血管通路,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它是通过手术将患者的动脉和静脉直接吻合,使静脉动脉化,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为1-3个月)的成熟后,静脉会变得粗大、壁厚,能够满足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使用寿命长、感染风险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当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较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时,会选择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它是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植入一段人工血管或生物血管,形成新的通路。不过,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的感染和血栓形成风险相对较高,且使用寿命较短。
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分为临时导管和长期导管。临时导管常用于紧急透析或内瘘未成熟时的过渡治疗;长期导管则适用于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方便,但容易引发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中心静脉狭窄,因此一般不作为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
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时机: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当预估肾功能即将进入透析阶段时,应提前规划血管通路的建立。一般建议在肾小球滤过率降至15-20ml/min/1.73m²时,开始评估并建立血管通路,这样可以为内瘘成熟留出足够的时间,避免因紧急情况而使用临时导管。
日常维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精心呵护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例,要保持内瘘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受压、碰撞;睡眠时不要压迫内瘘侧肢体,穿衣时选择宽松的衣物;避免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抽血、输液等。此外,患者还应学会自我监测内瘘情况,每天用手触摸内瘘处,感受是否有震颤,用耳朵贴近内瘘处,听是否有血管杂音,一旦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杂音异常,应及时就医。
专业护理:除了患者的自我维护,透析中心的医护人员也会对血管通路进行专业护理。每次透析前,医护人员会严格消毒内瘘部位,正确穿刺;透析结束后,采用科学的压迫止血方法,避免因压迫不当导致内瘘闭塞。同时,医护人员还会定期对内瘘进行超声检查,评估血管通路的功能和结构,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
血管通路常见问题与处理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血管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血管通路堵塞,影响透析治疗。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高凝状态、低血压、内瘘受压等,一旦发现血栓,可采用药物溶栓、机械取栓等方法进行治疗。
感染:血管通路感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的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感染多与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预防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穿刺部位清洁,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无论是患者自身,还是医护人员,都应给予高度重视。从血管通路的建立到日常维护,再到常见问题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精心呵护这条“生命线”,才能确保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