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媛  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心理睡眠科  发布时间:2025-08-22
2228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不少青少年养成晚睡晚起的习惯,这一现象牵动着家庭与学校的目光,也成为专家探讨的焦点,青少年睡眠状况究竟是叛逆的流露,还是受到生理与心理需求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究青少年晚睡晚起背后的生理心理成因及有效引导途径。

青少年晚睡晚起的生理原因

生物钟的推迟:青春期青少年生物钟出现显著后移,根源在于体内褪黑激素分泌时段的改变,褪黑激素参与睡眠调节,通常夜间分泌促使人体产生睡意,青少年该激素分泌起始点较成人延后,大致在晚间10点半至11点之间启动且持续到午夜乃至更晚,导致自然入睡时间后推,难以在传统的晚10点或11点入眠,睡眠周期启动也相应晚于成人,晚间困倦感的延迟与晨间起床困难相互作用,让睡眠问题愈发突出。

睡眠需求的变化:青春期身体与心理的转变使青少年对休息的需求增加,生长激素分泌及身体发育速率的加快,意味着他们需要比成人更长的睡眠时长以保障身体充分修复与生长,研究显示青少年每晚需至少8至10小时睡眠,学业压力与社交活动却常占据晚间时段,造成休息时间严重短缺,长期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患病几率,也可能损害大脑记忆、学习能力与情绪调控,休息匮乏让青少年易显烦躁、焦虑,更易出现情绪起伏与心理困扰。

青少年晚睡晚起的心理原因

社交和情感需求:青春期青少年社交渴望愈加强烈,网络与社交媒体普及的当下尤为明显。白天他们需应对学业竞争、师长期待,压力被压缩在固定日程中,缺乏自主情感释放空间。而夜晚的社交环境,如线上聊天、社群互动等,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主要出口——通过与同龄人分享学业困境、家庭矛盾,获得情感共鸣与支持,这种“被理解”的感受能有效缓解白天的压力。对部分青少年而言,夜晚是挣脱家庭或学校压力、独立思考并探索兴趣的时段,这段“自由时间”让他们能享受更多社交往来,舒缓白天积攒的情感压力,晚睡也由此成为满足情感需求的举动。

独立意识的表现:青少年晚睡晚起,本质是独立意识觉醒的正面体现。白天他们的生活多被学业、家庭安排等外部规则主导,处于被动遵循状态,缺乏自主决策空间与生活掌控感。夜晚则成为他们探索“自我掌控权”的重要场域,脱离外部约束后,时间安排回归自身主导。他们通过自主决定入睡时间、睡前活动,感受“掌控生活”的成就感,这是构建自我认知、练习独立决策的关键过程。同时,利用夜晚独处探索爱好、梳理想法,也是其脱离依赖、证明能独立安排生活的心理实践。

如何平衡健康与个性发展?

灵活安排作息表:考虑到青少年特有的生理特点,家长可以尝试制定更为宽松灵活的家庭规则。比如允许孩子周末稍作补偿性睡眠,平日则尽量保证足够的午休时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既符合科学原理又能满足个人喜好的折中方案。

营造良好的睡前氛围:为帮助青少年改善睡眠,营造良好的睡前氛围至关重要。要减少蓝光暴露,睡前一小时应避免孩子再使用电子设备,可改用暖光台灯。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拉好窗帘、调暗灯光,选择柔软的床垫和透气的被褥。鼓励孩子白天适度运动,接受适当光照,睡前做深慢呼吸,这些举措能放松身心,使孩子更快进入梦乡,有效缓解晚睡导致的次日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负面状况,助力他们以饱满精神迎接新一天。

加强沟通理解: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开放平等的对话渠道。父母应当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只有当双方都愿意做出妥协时,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总结

综上所述,青少年晚睡晚起,与生理层面生物钟的变动关联紧密,也与心理需求难以分割。生理上需要更多休息来支撑身体与大脑发育,心理上则受社交、学业压力及叛逆心态等因素影响而选择晚睡以满足自我需求。明晰这些生理和心理成因后,家庭和学校应提供适当引导,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作息习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