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守亮  单位:中江县龙台中心卫生院 普通外科  发布时间:2025-06-27
1313

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胆囊如同一个精巧的 “小水库”,负责储存和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然而,当这个 “小水库” 里长出了结石,原本平静的消化 “工作” 就会被打乱。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许多患者在确诊后都会陷入纠结:面对这颗 “难缠” 的结石,究竟是该选择切除胆囊,还是保留器官进行保守治疗?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揭开胆囊结石治疗的真相。

一、胆囊结石:从何而来?

胆囊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相关。胆汁成分比例失调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基础。胆汁主要由胆固醇、胆盐和磷脂组成,当胆固醇含量过高,或胆盐、磷脂相对不足时,胆固醇就会析出结晶,逐渐聚合成结石。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往往较高,更容易形成结石;长期不吃早餐的人,胆囊不能及时排空,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也会增加结石风险。胆囊结石患者的症状表现差异较大。有些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结石,这类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而部分患者则会出现典型症状,如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如果结石堵塞胆囊管,还可能引发胆囊炎,导致胆囊肿大、炎症渗出,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情况下,结石甚至可能进入胆管,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更为凶险的并发症。

二、保守治疗:哪些情况适用?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并非都需要立即手术。如果结石较小(通常直径小于 1 厘米),且患者年龄较轻、无基础疾病,一般建议定期复查,通过腹部超声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形态及功能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规律进食三餐,尤其是重视早餐,以促进胆汁正常排泄,降低结石进一步增大或引发症状的可能性。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用于辅助治疗。熊去氧胆酸类药物能够调节胆汁成分,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溶解,从而达到溶石的目的。但这类药物起效缓慢,通常需要服用 6 个月至 2 年,且仅对部分胆固醇性结石有效,对于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效果不佳。同时,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副作用,如腹泻、肝功能损伤等,需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

三、手术治疗:切除胆囊是唯一选择?

当胆囊结石出现以下情况时,手术治疗往往成为必要手段:结石直径大于 2 - 3 厘米;胆囊壁增厚、钙化或瓷化胆囊;伴有胆囊息肉且息肉直径大于 1 厘米;反复出现胆绞痛、胆囊炎等症状;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旦发作胆囊炎,病情可能迅速恶化。此时,切除胆囊被认为是较为彻底的治疗方式。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主流手术方法。这种微创手术通过在腹部开 3 - 4 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在电视屏幕的引导下切除胆囊。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患者一般术后 1 - 2 天即可出院。然而,切除胆囊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失去了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汁持续流入肠道,在进食时无法充分满足脂肪消化的需求。

不过,切除胆囊并非治疗胆囊结石的唯一选择。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保胆取石手术也逐渐成为一种治疗方案。保胆取石术通过小切口或腹腔镜进入胆囊,在保留胆囊的前提下,利用胆道镜等器械将结石取出。四、治疗决策:个体化方案是关键

胆囊结石的治疗并没有 “一刀切” 的标准答案,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结石大小、数量、症状以及胆囊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年轻、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在充分告知保胆取石术后复发风险的前提下,若患者有保胆意愿,可尝试保胆取石;而对于胆囊已经失去功能、结石复杂或存在恶变风险的患者,切除胆囊则是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面对胆囊结石,“切” 与 “不切” 的抉择需要理性对待。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不同治疗方式的利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同时,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术后的健康管理和定期复查都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结石复发风险,守护消化系统的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