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功能检查是评估呼吸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能早期发现慢阻肺、哮喘、肺纤维化等疾病,在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很多人对这项检查存在认识误区,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或检查结果不准确。
误区一:没症状就不用做肺功能检查
这是很多人拒绝肺功能检查的理由。但事实上,肺部疾病具有“隐匿性”特点,尤其是慢阻肺,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等到出现呼吸困难时,肺功能往往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吸烟史(包括二手烟暴露)、长期接触粉尘或化学物质、有慢性咳嗽咳痰史、家族中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人群,即便没有症状,也属于肺功能损伤的高危人群。国际指南建议,40岁以上吸烟人群应每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就像高血压患者定期测血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一样,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误区二:肺功能检查和胸片、CT差不多
这种想法混淆了不同检查的作用。胸片和CT主要反映肺部结构变化,能发现肿瘤、炎症、结核等器质性病变;而肺功能检查则聚焦“功能”,评估气道通畅性、肺的扩张能力等,比如哮喘患者胸片可能正常,但肺功能检查能发现气道高反应性。两者如同“查结构”与“查功能”的关系,无法相互替代,临床常需联合检查以全面评估病情。
误区三:检查时用力越大越好,拼命吹气就行
检查中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₁)”等指标,不仅要求用力,更讲究“规范”:需先深吸一口气至肺总量,再以最快速度、最大力量将气体呼出,持续6秒以上,中途不能停顿或二次吸气。
若配合不当,比如吸气不充分、呼气时力度忽大忽小、提前停止呼气,会导致结果偏差,可能将正常误判为异常,或掩盖真实的气道阻塞。检查前,医生会示范动作,患者应反复练习,确保操作规范。
误区四:有心脏病、高血压不能做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无创检查,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极小。除非存在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00 mmHg)、近期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等情况,一般患者均可耐受。
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若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可立即停止。对于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查反而能评估呼吸对心脏负荷的影响,为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误区五:一次检查正常,就永远不用担心肺部问题
这种想法忽略了肺部功能的动态变化。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波动性,可能因季节、过敏原等因素出现急性加重;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物也会逐渐损伤肺功能,导致指标逐年下降。
因此,肺功能检查需结合临床动态监测:哮喘患者需定期复查以调整用药;慢阻肺患者每3~6个月评估一次,观察病情进展;高危人群应每年筛查。一次正常不代表终身健康,持续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变化。
肺功能检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晴雨表”,科学认识并规范进行这项检查,能为肺部健康保驾护航。若你属于高危人群,或有慢性咳嗽、活动后气短等症状,不妨主动咨询医生,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别让误区耽误了肺部健康的“早发现”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