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玉梅  单位:南部县人民医院 康复科  发布时间:2025-06-27
486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车祸、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这一病症。脊髓损伤后,患者往往面临肢体瘫痪、感觉丧失等问题,从卧床不起到重新站立行走,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康复“闯关”之旅。但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许多患者能够逐步恢复功能,重获生活信心。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康复的全过程。

一、认识脊髓损伤:明确康复的起点脊髓是连接大脑与身体各部位的“信息高速公路”,一旦受损,神经信号的传递就会受阻,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则可能保留部分感觉或运动能力 。不同的损伤类型和平面,决定了康复的目标和难度各不相同,也为康复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急性期:稳定病情,奠定康复基础脊髓损伤后的1 - 2周为急性期,此时首要任务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在这个阶段,患者通常需要卧床,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处理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脊髓休克等紧急情况。同时,为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要定时为患者翻身、进行肺部叩背排痰,使用压力缓解设备,并给予预防性的抗凝治疗。虽然患者此时无法进行主动训练,但这些措施为后续的康复训练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恢复期:分阶段“闯关”,逐步迈向行走(一)第一关:关节活动与肌力训练

病情稳定后,康复训练正式开始。初期以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为主,康复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活动四肢关节,每个关节按照正常的活动范围缓慢运动,每天2 - 3次,以防止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善,逐渐引入主动肌力训练,从简单的肌肉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但关节不产生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借助器械进行抗阻训练,增强残存肌肉的力量。

(二)第二关:坐位与平衡训练

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后,开始进行坐位训练。先从摇高病床,让患者适应半卧位开始,逐步过渡到床边坐。在坐位状态下,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即患者保持端坐位,不借助外力维持身体稳定;随后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如身体左右侧屈、前后倾斜,以及伸手抓取物品等动作,提高平衡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能够为患者后续的站立和行走提供稳定的躯干支撑。

(三)第三关:站立与转移训练

在坐位平衡良好的基础上,患者可以尝试站立训练。借助起立床,从低角度开始,逐渐增加倾斜角度,让患者的身体适应直立状态,同时刺激下肢肌肉和骨骼,预防骨质疏松。当患者能够在起立床上稳定站立后,开始进行床 - 轮椅、轮椅 - 马桶等转移训练,学会利用残存肌力和辅助器具完成不同体位之间的转换,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四)第四关:步行训练

步行训练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重要目标。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且下肢有一定肌力的患者,可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练习,从单腿支撑、小范围迈步开始,逐渐增加步幅和稳定性。而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能需要借助截瘫步行器、功能性电刺激等设备,通过电刺激引发肌肉收缩,辅助实现站立和行走。在步行训练过程中,康复治疗师会密切观察患者的步态,及时纠正异常姿势,避免因代偿动作导致关节损伤。

四、康复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1. 个性化训练:每个脊髓损伤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康复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量身定制,避免千篇一律的训练方式。

2. 长期坚持:神经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按照康复计划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 心理支持:脊髓损伤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还有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定期评估与调整:在康复过程中,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从卧床到行走,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康复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只要遵循科学的康复方法,坚定信念,一关一关稳步前进,就有可能实现重新行走的梦想,回归正常生活。康复的每一小步,都是对生命的致敬与超越,愿每一位脊髓损伤患者都能在康复之路上收获希望与力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