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痛分娩(医学称“分娩镇痛”)通过科学方法减轻疼痛,让产妇在清醒、舒适的状态下迎接新生命,是现代医学对母性关怀的重要体现。然而,我国无痛分娩普及率不足,公众对其安全性、适用人群等仍存在认知误区。本文将从“认识无痛分娩、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答疑”三方面,带你全面了解这一技术。
认识无痛分娩
1.定义与原理
无痛分娩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阻断或减轻分娩疼痛,且不影响子宫收缩和产程进展。最常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含硬膜外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由麻醉医生在产妇腰椎间隙穿刺,将麻醉药注入硬膜外腔,阻滞痛觉神经,显著降低疼痛强度(常从10级降至3级以下),同时保留产妇宫缩感知和下肢活动能力,不影响用力分娩。
2.适用人群与禁忌人群
(1)适用人群:大多数产妇均可适用,尤其适合: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初产妇;有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等合并症,需避免过度疼痛导致血压/心率波动的产妇;产程较长(如超过10小时)、需要保存体力的产妇。
(2)禁忌人群:
绝对禁忌:产妇拒绝、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80×10⁹/L)、穿刺部位感染(如腰椎皮肤脓肿)、颅内高压、严重脊柱畸形或神经系统疾病(如马尾综合征);
相对禁忌:产道异常(如骨盆狭窄)、胎位异常(如横位)、宫缩乏力需用缩宫素加强宫缩者(需产科医生评估后决定)。
无痛分娩的注意事项
1.产前准备
(1)提前了解,主动沟通:产前与产科医生、麻醉医生充分沟通,告知自身病史(如腰椎手术史、药物过敏史)、是否有凝血功能异常等,确认是否适合无痛分娩;
(2)把握最佳时机:通常在宫口开至2~3指(规律宫缩建立后)时申请镇痛,过早可能抑制宫缩,过晚则疼痛已对产妇造成应激,建议出现规律宫缩后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需要无痛分娩”;
禁食禁水要求:穿刺前可少量饮用清水或无渣饮料(如运动饮料)补充能量。
2.产中配合
(1)穿刺时体位配合:产妇需侧卧位,双腿屈膝抱向腹部,背部弓起(如“虾米状”),保持身体不动,避免穿刺过程中损伤神经或血管;
(2)疼痛评估与用药调整:镇痛后若仍感到明显疼痛(NRS评分≥5分),可告知护士通过镇痛泵追加药物剂量,避免“强忍”影响休息;
(3)监测生命体征:穿刺后需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胎心,若出现头晕、恶心、下肢麻木加重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3.产后注意事项
(1)下肢活动管理:镇痛效果消退前(通常停药后2~4小时),避免自行下床,防止因下肢无力导致跌倒;可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勾脚、伸脚),促进血液循环;
(2)观察穿刺部位: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若出现红肿、渗液或剧烈腰痛,需排查感染或血肿风险;
(3)母乳喂养指导:无痛分娩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低、代谢快,进入乳汁的量极少(<0.1%),不会影响新生儿吸吮和健康,产妇可在产后30分钟内开始母乳喂养。
常见问题答疑
1.“无痛分娩会影响宝宝健康吗?”
不会。目前无痛分娩使用的局麻药物(如罗哌卡因)浓度低、剂量小,通过胎盘的药量微乎其微(仅为剖宫产麻醉剂量的1/10~1/20),不会影响新生儿呼吸、心率及神经系统发育。多项研究证实,接受无痛分娩的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健康评分)与未使用镇痛的新生儿无差异。
2.“无痛分娩会导致产后腰痛吗?”
产后腰痛与无痛分娩无直接关系。约40%的产妇会出现产后腰痛,主要原因是孕期子宫增大导致腰椎负荷增加、盆底肌肉松弛、产后姿势不当(如长期弯腰抱娃)等,而非穿刺损伤。麻醉穿刺引起的轻微腰痛通常在1~2周内自行缓解,与慢性腰痛无关。
总结
无痛分娩是一项安全、成熟的技术,能让产妇在舒适中迎接新生命,却因认知误区被许多人“放弃”。希望通过本文,更多产妇能了解:减轻分娩痛不是“娇气”,而是对自己和宝宝负责。如果你或身边的准妈妈正在为分娩痛焦虑,不妨主动咨询医生,让科学的镇痛技术为母爱的旅程增添一份从容与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