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正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皮肤瘙痒是一种常见且极为困扰的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约60%至90%的透析患者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透析引发皮肤瘙痒的成因
毒素堆积 肾脏功能衰竭后,血液透析成为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现有的透析技术尚无法完全模拟正常肾脏的复杂功能,导致各类毒素在患者体内逐渐蓄积。例如,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以及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等中大分子毒素,会持续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进而引发瘙痒症状。以甲状旁腺激素为例,当其在体内的水平异常升高时,会严重扰乱钙磷代谢,导致过多的钙盐在皮肤组织及神经周围异常沉积,持续刺激神经纤维,最终引起难以忍受的瘙痒感。
皮肤干燥 在透析过程中,患者不可避免地会丢失大量水分。此外,透析液中的某些特定成分还可能对皮肤的水合作用产生干扰。正常情况下,健康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应稳定在10%至20%之间,而透析患者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常常低于10%。这种极度干燥的状态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大幅增加,即使是轻微的摩擦或温度变化,也可能诱发强烈的瘙痒感。
过敏反应 透析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透析器、管路等一次性耗材,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可能会残留一些化学物质,如环氧乙烷。这些化学物质容易引发患者的过敏反应。此外,透析液中的杂质及消毒剂残留也可能成为潜在的过敏原。当过敏反应发生时,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大量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斑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系统性解决方案
优化透析方案 增加透析频率和时间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从常规的每周三次透析增加到每周四次,能够更彻底地清除患者体内蓄积的各类毒素。选用高通量透析器也是关键。这种透析器具备更强的过滤能力,能够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显著减少其在患者体内的蓄积量。研究数据表明,在采用高通量透析治疗6个月后,约40%的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这充分证明了优化透析方案在缓解皮肤瘙痒方面的积极作用。
皮肤护理 日常的皮肤护理对于缓解瘙痒至关重要。患者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护肤品,如含有凡士林、甘油等成分的产品,每天坚持涂抹2至3次,以有效锁住皮肤水分,帮助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在洗澡时,水温应控制在37℃至40℃的适宜范围内,避免水温过高对皮肤造成刺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控制在5至10分钟。同时,应尽量减少使用肥皂等碱性清洁剂,因为这类清洁剂会进一步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加重皮肤干燥。
药物治疗 根据皮肤瘙痒的不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的瘙痒,通常会使用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拟钙剂等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有效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从根源上缓解瘙痒症状。而对于过敏引起的瘙痒,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则能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药物能够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减轻过敏反应带来的瘙痒症状。然而,患者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嗜睡等副作用,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和日常生活。
总之,血液透析相关的皮肤瘙痒虽然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但通过深入理解其发病根源,并采取科学、系统的应对措施,患者的瘙痒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从而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更加从容地应对疾病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