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6
 926一、认识热射病:不只是“中暑”那么简单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属于高温相关急症中的危重阶段。当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与散热失衡,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 40℃,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时,即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分为两类:经典型热射病(又称非劳力型)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多见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发病相对缓慢;而劳力型则多发于健康年轻人在高温下剧烈活动时,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更高。
热射病的死亡率可达 20%-70%,存活者中约 30% 会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即使夜间温度居高不下时,经典型热射病风险依然存在,打破了“只有白天才会中暑”的认知误区。
二、热射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身体如何被高温摧毁
人体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维持核心温度在 37℃左右。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温度(约 32-34℃)时,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效率降低,出汗蒸发成为主要散热方式。但在高湿度(>75%)条件下,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机制失效。
持续高温导致的核心体温升高引发一系列级联病理反应:热直接损伤、全身炎症反应、凝血功能障碍、肠道屏障破坏。
这些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和凝血系统最易受损。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识别危险信号
早期识别热射病对预后至关重要。核心诊断标准包括:
1.暴露于高温环境(经典型)或剧烈运动(劳力型)病史
2.核心温度>40℃(需直肠或食道测温,腋温不可靠)
3.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昏迷
除上述三联征外,患者常伴随以下表现:
皮肤表现 :经典型患者皮肤常干热无汗(但早期可能仍有汗);劳力型则多大汗淋漓
循环系统 :初期心率显著增快,血压可能升高;后期出现低血压休克
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
泌尿系统 :少尿或无尿,肌红蛋白尿(酱油色尿)
四、现场急救与医疗处置:
热射病是真正的医疗急症,急救应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原则,立即启动以下措施:
1.现场急救(黄金30分钟)
快速降温 :脱离热环境,脱除外衣;最有效的方法是冷水浸泡法(将患者除头部外浸入冰水浴),也可用冰袋敷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配合扇风或湿毛巾擦拭
气道保护 :昏迷患者侧卧位,防止误吸
循环支持 :如清醒可少量多次补充含盐凉水(避免过量饮水导致低钠)
禁止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对热射病无效且可能加重肝损
2.医疗救治(院内处理)
持续核心温度监测:目标在 30 分钟内将核心温度降至 39℃以下,但避免过度降温(<38℃)
液体复苏 :建立静脉通路,首选生理盐水,根据尿量、血压等调整速度
器官功能支持:包括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凝血因子替代等
药物应用 :控制抽搐(苯二氮卓类)、纠正电解质紊乱,不推荐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
五、高危人群与预防策略:
热射病高危人群包括:
老年人、婴幼儿、户外工作者、运动员、特定药物使用者。
科学预防需采取多层面措施:
个体防护:
合理安排活动:避免 11:00-15:00 高温时段外出,逐步增加热环境暴露时间(热适应需 7-14 天)
科学补水 :每小时饮用含 0.1%-0.2% 盐分的凉水 200-300ml,观察尿液颜色(理想为淡黄色)
穿着适宜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配合宽檐帽和防晒措施
识别预警信号:如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先兆中暑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并降温
环境管理:
居家特别是老年人住所保证通风,必要时使用空调(设定≥26℃)
工作场所实施“热应激管理”,包括调整工时、增加休息频次、设置遮阳区
社区建立高温预警响应机制,开展脆弱人群登记和访视
结语
热射病作为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其高死亡率反映的是公共卫生意识和应急能力的不足。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职业防护立法,普及急救知识。每个个体都应理解:在极端高温面前,预防不是软弱,而是智慧;及时求助不是怯懦,而是对自己生命负责。记住,当热浪来袭时,最危险的往往不是温度计上的数字,而是我们对自己身体信号的忽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