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娴  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成都新华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17
650

爆炸的硝烟尚未散尽,救护车的鸣笛声此起彼伏。急救人员冲进废墟时,映入眼帘的是近百名伤员:有人正试图从瓦砾中爬出,有人躺在地上发出微弱的呻吟,还有人在疯狂地挥舞着流血的手臂。在这样混乱的灾难现场,如何用最短时间实现最大程度的生命救援?这个看似残酷的命题,正是START检伤分类法诞生的原点。

生死时速中的理性抉择

1983年美国纽波特海滩的化工事故催生了现代检伤分类体系,当时面对83名轻重伤员,急救团队首次系统应用快速评估法。START(SimpleTriageandRapidTreatment)检伤分类法的核心逻辑,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最优分配。在群体伤亡事件中,每个伤者获得救治的机会不是均等的,而是根据生存概率动态调整的。

这套体系遵循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伦理准则。当医疗资源严重短缺时,急救人员必须像战地外科医生那样思考:优先救治那些伤情危重但经及时处理能存活的“红色伤员”,而不是将时间消耗在已无生命体征或轻伤人员身上。这种看似冷酷的决策背后,是对生命更深层的敬畏。

检伤分类本质上是在构建动态的医疗优先级序列。就像计算机处理多线程任务,系统需要不断扫描现场状况,根据伤情变化实时调整救治顺序。这种科学决策机制,让混乱的灾难现场形成有序的生命救援链条。

颜色标签背后的生命密码

在染血的急救现场,四种颜色构建起生命的坐标系。红色标签代表需要立即处理的危重伤员:他们的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钟(相当于以正常行走速度呼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2秒,或者无法执行简单指令。这些体征就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着循环系统即将崩溃。

黄色标签标记着“延迟处理”的群体。这类伤员虽然存在骨折或烧伤,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绿色标签的轻伤员往往能自主行走,他们的存在有时会造成现场混乱——轻伤者的哭喊声可能干扰对危重病人的识别。最沉重的黑色标签,留给那些没有自主呼吸且经两次开放气道仍无反应的伤者。

分类标准的科学性经过严密验证。呼吸频率设定为30次/分钟,是基于人体代偿极限的临界值;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测试,能在没有血压计的情况下快速评估循环状态;能否听从指令,则能筛查出存在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这三个指标的组合评估,准确率可达85%以上。

30秒的生命评估艺术

在灾难现场,急救人员的每个动作都在与死神赛跑。规范的评估流程从呼吸检查开始:观察胸廓起伏,倾听呼吸音,感受气息流动。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能筛出50%以上的危重病例。接着用指尖轻压患者甲床,默数“1001、1002”计时,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2秒提示休克风险。

意识评估需要急救人员保持绝对冷静。当要求伤员“握住我的手”时,观察的不仅是动作完成度,更是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对于无法言语的伤者,一个疼痛刺激引发的躲避反应,往往比语言回答更具诊断价值。

动态复检机制确保分类的准确性。随着时间推移,原本稳定的伤员可能恶化,而及时干预后的危重患者可能好转。有经验的急救队长会像围棋高手复盘般,每隔15-20分钟重新扫描全场,调整标签颜色。这种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控,构成了动态的医疗安全网。

在东京地铁沙林事件、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等重大灾难中,START检伤分类法屡建奇功。它不只是一套技术流程,更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当每个社会成员都理解这四种颜色承载的意义,当基础急救技能成为现代人的必修课,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守护生命的全民防线。在不可预知的灾难面前,这种理性的准备,或许是对无常命运最有力的回应。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