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多数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时极易发生骨折,这种因骨质疏松症导致的低能量骨折被称为脆性骨折,其中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也更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 24%。髋部骨折后,老年人常面临长期卧床、活动能力丧失以及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甚至致命,因此,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面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做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成为摆在家属面前的难题。以下五个真相,能帮助家属更理性地权衡利弊,做出科学决策。
真相一:保守治疗并非“零风险”的轻松选择
很多人认为,老人年纪大、基础病多,保守治疗卧床静养,避免手术风险,是更稳妥的做法。但实际上,保守治疗的风险不容小觑。髋部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肺部因长期无法充分扩张,痰液难以排出,极易导致坠积性肺炎;下肢血液流动缓慢,血栓形成的几率大幅增加,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肺部血管,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长时间压迫臀部、背部等部位,还会造成褥疮,严重时甚至引发全身性感染。此外,长期卧床还会导致肌肉快速萎缩、关节僵硬,进一步降低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真相二:手术治疗并非“高不可攀”
过去,人们常因老人高龄、身体耐受性差,对手术望而却步。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如今的麻醉和手术技术不断提升。对于大多数身体状况尚可的老人,医生会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血糖、血压等指标的控制情况,综合判断老人能否耐受手术。只要评估达标,通过微创手术,如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能迅速稳定骨折部位或替换受损关节,让老人尽快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手术成功后,老人恢复正常生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真相三:身体状况是决定治疗方式的关键
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老人的身体状况是核心考量因素。如果老人除了髋部骨折,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或者基础疾病控制良好,那么手术治疗更有可能帮助其恢复行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相反,若老人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无法承受麻醉和手术创伤,保守治疗或许是无奈却相对合适的选择。但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专业医生通过详细检查和评估,给出客观建议。
真相四:术后康复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术后康复都至关重要。若选择手术治疗,术后需要在医生和康复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早期从简单的肌肉收缩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拄拐行走等,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保守治疗同样需要康复介入,定期翻身、按摩受压部位,进行被动的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同时,营养补充也必不可少,保证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助于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真相五:家属的支持与陪伴不可或缺
老人髋部骨折后,无论是手术治疗的漫长康复过程,还是保守治疗的卧床煎熬,都需要家属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陪伴。在治疗决策上,家属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在护理过程中,耐心细致地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关注其心理变化。因为老人长时间卧床或活动受限,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的关心和鼓励,能帮助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