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碰到走路腿疼、站久了腰疼的情况。大多数人觉得这是老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却没发现背后可能藏着腰椎管狭窄的问题。接下来,就从腰椎的构造说起,一步步了解腰椎管狭窄,帮大家多了解一些护腰的知识。
腰椎管狭窄
腰椎是脊柱的重要部分,由5块骨头叠起来组成,每块骨头中间都有个空心的“管子”,这些管子连起来就是“腰椎管”。腰椎管里不是空的,装着脊髓、神经根还有为神经供血的血管,这些神经就像“电线”,负责把大脑的信号传给下肢,控制着腿的活动和感觉。腰椎管狭窄,简单说就是腰椎管的空间变小了。正常情况下,腰椎管的直径大概有10-15毫米,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直径缩到10毫米以下,狭窄的空间就会压到里面的神经和血管,进而引发各种不适。
典型症状
走会儿路就腿疼,歇会儿又能走
腰椎管狭窄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就是间歇性跛行:走路、站着或者爬山的时候,腿会慢慢开始疼痛、发麻、无力,一般从臀部开始,向下放射至大腿、小腿甚至脚尖,疼痛性质可能是酸胀、胀痛或者刺痛;出现这些感觉后,只要坐下或者蹲下休息三五分钟,疼痛就会减轻很多,甚至消失,再站起来走,又会重复之前的情况。
人站着走路时,腰椎管内的压力会变大,本就狭窄的椎管会使神经和血管受到更严重的压迫,神经供血不足,就会引发疼痛;坐下或蹲下时,腰椎前凸的程度减小,椎管空间相对变大,神经受到的挤压减轻,供血恢复,疼痛自然就减轻了。
腰痛
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腰痛和普通腰痛不一样。普通肌肉劳损的腰痛,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疼痛部位主要在腰两侧的肌肉;而腰椎管狭窄的腰痛,常和姿势有关:比如站久了、弯腰、咳嗽、打喷嚏时,腰痛会加重,躺下、弯腰(比如系鞋带)或者骑自行车时,腰痛会减轻。这是因为弯腰时腰椎管空间变大,神经受到的挤压减轻,而站着、咳嗽时腹内压增加,会加剧对椎管的挤压,疼痛就加重。另外,这种腰痛大多是钝痛或酸痛,可能还会伴有臀部或大腿后侧疼痛,容易被当成坐骨神经痛。
腿部感觉、活动异常
如果病情慢慢发展,神经受压时间过长,腿部的感觉和活动就会出现异常。比如:腿部皮肤发麻、有刺痛感,对冷热不敏感;脚趾或脚踝无力,无法正常踮脚、勾脚;严重的话,腿部肌肉会萎缩,走路时出现拖沓步态。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会阴部发麻、大小便功能障碍(比如尿频、尿不尽,或者大便失禁)的情况,一旦有这些表现,说明神经受压已非常严重,需立即就医,否则可能会留下永久性损伤。
确诊
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腰椎管狭窄。比如:让患者平躺抬高腿(直腿抬高试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会感到腿部放射性疼痛,而腰椎管狭窄患者大多没有明显反应;让患者行走一段距离,观察是否会出现腿疼、发麻,以及休息后能否缓解,以此判断是否存在间歇性跛行的情况;同时,医生还会检查腿部的感觉、肌力和反射,以判断神经受压的位置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腰椎管狭窄的关键。腰椎X线片能显示腰椎的曲度、是否存在骨质增生(骨刺)、椎间隙的高度等,用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腰椎退行性变,但无法直接观察椎管内的软组织结构,只能作为初步筛查。腰椎CT能清晰显示腰椎管的形状、直径、椎间盘突出情况、骨刺大小等,能准确测量椎管狭窄的程度,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的常用方法。腰椎MRI(磁共振)能更清晰地显示椎管内神经、血管的形态,判断神经受压的位置和程度,还能发现是否存在黄韧带肥厚、腰椎滑脱等问题,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神经功能检查
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比如肌电图检查,通过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来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为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小结
腰痛不是小事,也不是“老毛病”的代名词。当您或家人出现间歇性跛行(走一会儿路就腿疼,休息一会儿又能走),或者腰痛与姿势密切相关时,一定要警惕腰椎管狭窄的可能。及时就医、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才能避免病情恶化,守护好腰椎健康,让每一步都走得轻松。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