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健  单位: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耳鼻喉科  发布时间:2025-07-09
294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认为打呼噜是睡眠质量好的表现,甚至将其等同于“睡得香”。然而,这种认知存在严重误区——打呼噜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尤其是频繁、大声且伴随呼吸暂停的呼噜声,往往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解析打呼噜的原因、潜在危害及科学应对方法,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这一常见现象。

打呼噜的常见原因:不只是“睡得沉”

(一)生理性因素。睡眠姿势不当:仰卧时舌根后坠易堵塞气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振动发声。例如,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改变咽喉部生理弯曲,增加气道阻力。过度疲劳或饮酒也会导致打呼噜,这是因为此时肌肉松弛度增加,咽喉部软组织更容易塌陷,常见于白天高强度工作或睡前饮酒者。另外,肥胖人群也是打呼噜的高发群体,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气道,使呼吸道内径变窄,约60%的肥胖者存在习惯性打鼾问题。

(二)病理性因素。鼻腔疾病是导致打呼噜的重要病理性因素之一,如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会导致鼻腔通气受阻,迫使人们张口呼吸,气流冲击软腭从而引发鼾声。咽喉部疾病同样会造成打呼噜,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等可直接堵塞上呼吸道,儿童打鼾多与此类因素相关。还有一种最危险的类型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表现为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暂停时间≥10秒),常伴随憋醒、晨起头痛,是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打呼噜的潜在危害:从睡眠到全身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睡眠质量受损。表面看似“熟睡”,实则睡眠结构被碎片化,深睡眠时间缩短,次日易出现头晕、嗜睡、记忆力下降。OSA患者夜间频繁缺氧,可能导致大脑皮层频繁觉醒,长期可引发认知功能衰退。

(二)心血管系统受累。缺氧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反复升高,研究显示OSA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是普通人的3~5倍。夜间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发生猝死。

(三)代谢与内分泌紊乱。长期缺氧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风险;还可能导致肥胖进一步加重,形成“打鼾-肥胖”恶性循环。

(四)特殊人群风险。儿童:打鼾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发育迟缓,腺样体肥大还可能引发颌面骨发育异常(如“腺样体面容”)。孕妇:严重打鼾伴随缺氧可能影响胎儿供氧,增加早产、低体重儿风险。

科学应对:从自我调整到医学干预

(一)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睡眠姿势,可尝试侧卧睡眠,比如在背部垫枕头辅助,以此减少舌根后坠风险。控制体重方面,BMI(体重指数)超过25者,减重5%~10%能显著减轻打鼾症状。同时要避免睡前刺激,做到戒烟限酒,睡前3小时不喝咖啡,从而减少咽喉部肌肉松弛。

(二)对症处理。鼻腔护理方面,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使用抗组胺喷雾,而鼻息肉或鼻中隔偏曲者则需到耳鼻喉科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口腔矫治器适用于轻中度打鼾者,它通过前移下颌来扩大气道,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型号。

(三)医学干预。睡眠监测方面,疑似OSA者需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以明确呼吸暂停次数及缺氧程度。呼吸机治疗是中重度OSA患者的首选,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通过气流撑开气道,有效率可达90%以上。手术治疗针对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等结构性异常者,可通过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等方式改善通气。

警惕危险信号: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

当出现鼾声突然变响或伴随长时间呼吸暂停、白天频繁嗜睡(如开车或开会时突然睡着)、晨起口干头痛且夜间憋醒,以及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但控制不佳等情况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潜在健康风险。

打呼噜绝非“睡得香”的标志,而是可能隐藏健康危机的信号。从调整睡姿到医学干预,科学应对才能守护睡眠与全身健康。尤其是家属若发现亲人打鼾时出现呼吸暂停、口唇发绀等情况,应及时督促就医。让我们打破误区,用科学认知驱散“鼾声”背后的隐患,拥抱真正优质的睡眠。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