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燕  单位:色达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9
2720

在外科手术中,引流管是连接患者体内与外界的"生命通道"。它既能排出积血、脓液等有害物质,又能监测术后恢复情况。然而,这根看似简单的塑料管,若护理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陈璐主治医师指出:"引流管护理的每个细节都关乎患者安危,从固定方式到观察频率,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甚至二次手术。"

一、固定:“生命锚点”至关重要

引流管脱落是术后常见风险,后果如同拆除体内“安全阀”。某三甲医院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3.2%,40%因固定不当。护理专家推荐“三重固定法”:用 3M 胶布在穿刺点上方“工”字形固定,引流管与床单别针“S”型缓冲固定,在衣物设活动固定点,兼顾活动与防牵拉。特殊部位特殊处理:胸腔引流管切口缝合固定防脱管;脑室引流管用专用头架,引流口高于侧脑室 10 - 15cm。曾有患者翻身未调引流袋高度,致脑脊液逆流引发颅内感染,教训惨痛。

二、通畅:维持生命通道的"黄金法则"

保持引流通畅需建立"防堵三机制":

1.体位管理:腹腔引流管患者应保持半卧位,使引流口处于最低位;骨科患者需定期变换侧卧方向,防止血凝块沉积。

2.定时挤压:每2小时用双手螺旋式挤压引流管,从近端向远端施压,维持压力梯度。某研究显示,规范挤压可使堵塞率从18%降至5%。

3.智能监测:新型负压引流系统配备压力传感器,当管腔压力超过-20cmH₂O时自动报警,较传统观察法提前4小时发现堵塞。

处理堵塞需分秒必争:当引流量突然减少50%以上时,应立即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洗。若为血块堵塞,可注入尿激酶2万单位+生理盐水5ml,夹闭30分钟后开放。某医院采用"冲洗-旋转-抽吸"三步法,成功疏通率达92%。

三、观察:解码生命信号的"显微镜"

引流液的"五看"观察法:

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200ml需警惕出血,连续3天<10ml可考虑拔管。

色:淡血性为正常,鲜红色提示活动性出血,乳白色可能为乳糜漏。

质:絮状物提示感染,颗粒状物质警惕吻合口瘘。

味:粪臭味提示肠瘘,腐臭味多为厌氧菌感染。

速:引流速度突然加快伴血压下降,提示大血管损伤。

某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术后第3天引流液由淡黄色转为黄绿色,护士通过气味识别出胆汁漏,立即调整引流管位置并加强负压,避免了二次手术。这种"嗅觉诊断"在临床中屡建奇功。

四、感染防控:构筑无菌防线的"铜墙铁壁"

感染防控需建立"三区两通道":

清洁区:更换引流袋时使用无菌治疗巾铺盖。

潜在污染区:引流管周5cm范围用0.5%碘伏消毒。

污染区:引流液接触区域每日2次氯己定擦拭。

独立通道: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佩戴无菌手套。

某研究显示,采用水胶体敷料覆盖穿刺点,可使感染率从4.1%降至1.2%。这种敷料既能吸收渗液,又能形成低氧环境抑制细菌生长。对于长期留置引流管(>7天)者,建议每周进行引流液细菌培养,及时调整抗感染方案。

五、拔管:精准把握时机的"艺术刀"

拔管需满足"三量三无"标准:

三量:24小时引流量<20ml、引流液淀粉酶<100U/L、白细胞计数<200个/μl。

三无:无发热、无局部红肿、无管周漏液。

拔管后护理同样关键:需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24小时,观察有无渗血、皮下气肿。某患者拔管后未规范压迫,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经紧急手术才转危为安。

现代医疗技术给引流管护理带来巨变:3D打印定制个性化引流管,吻合度提升40%;纳米涂层在管壁沉积银离子,抗菌率达99.6%;智能引流系统可实时监测多项数据,异常自动上传云端。

某医院应用物联网引流装置,非计划性拔管率降65%,护理效率升40%。这些创新减轻患者痛苦,重塑护理标准。

引流管护理各环节皆含科学智慧与人文关怀。正如南丁格尔所说:“护理是精细艺术。”如今,我们更应以敬畏之心对待护理细节,用专业爱心守护患者生命通道,让引流管成为健康与希望的桥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