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癌痛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许多患者及家属对癌痛有一些误解,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答在面对癌痛时的一些困惑。
把癌痛等同于病情恶化
在大众认知里,癌痛常常被视作病情加重的标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癌痛是最常见的肿瘤相关症状之一,可能出现在癌症的任何阶段(早期、治疗期或晚期),与肿瘤压迫、炎症、治疗副作用或其他非肿瘤因素相关,例如肿瘤患者可能因为高凝状态而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单侧下肢肿胀疼痛,只要及时开展抗血栓治疗,疼痛便能得到有效缓解。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癌痛都意味着癌症恶化。倘若癌痛未能得到及时缓解,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也会陷入不安。这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大幅降低生活质量,甚至让他们对治疗丧失信心。鉴于此,患者一旦出现癌痛,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获得充分的治疗。早期干预癌痛意义重大,它不仅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疼痛慢性化导致中枢敏化(即疼痛阈值降低),还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忍痛是“坚强”的表现
在面对癌痛时,很多人认为忍痛是“坚强”的表现,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持续的疼痛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损害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健康。疼痛会干扰患者的正常睡眠模式,降低睡眠质量,而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抵抗癌症至关重要。长时间的疼痛会使患者倾向于保持不动,这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进一步限制日常活动能力。疼痛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妨碍他们维持以往的生活方式。而且,不如实报告癌痛,会使医护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从而在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以及用药时间等方面难以做到规范,导致治疗方案不合理,无法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因此,患者应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如实告知自己的疼痛感受,包括疼痛的性质、程度、影响因素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情况等,以便医护人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止痛药会上瘾
临床经验表明,精神依赖在止痛药物中极为罕见,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在规范医疗使用下成瘾率不足1%,而未经控制的疼痛会导致抑郁、免疫力下降。癌痛是由肿瘤引起的,医生会根据疼痛评分(如NRS量表)调整剂量,联合非阿片类药物(如NSAIDs)或辅助药物(如抗抑郁药)以减少依赖风险,而且,如果肿瘤通过各种抗癌治疗被成功消灭,那么止痛药就可以逐渐减少,甚至停用,极少存在戒不掉的情况。因此,不必担心止痛药的使用,只有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战胜癌症。
止痛药副作用大,能不用就不用
止痛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那么就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及时将不良反应告诉医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如果出现便秘可以使用通便药来缓解。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嗜睡,可以适当调低止痛药的药量,而且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会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因此,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可怕,只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止痛药是有痛的时候才吃的
止痛药应该按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比如每6小时一次,每8小时一次,每12小时一次等),而不是出现疼痛的时候才吃。因为止痛药有一定的药效时间,只有在前一剂药效消失之前服药,才能使疼痛得到持续的缓解。而且止痛药吃下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发挥作用,如果疼痛时才服药,那么在止痛药起效前,患者就需要忍受痛苦。因此,应该按医嘱服用止痛药,避免癌痛带来身心的不快。
总之,只有正确认识癌痛,及时纠正误区,实现更人性化的癌痛管理,达成患者生存质量与医疗人文关怀的协同优化,才能共同战胜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