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在腹部超声检查中,胆囊是最易被清晰观察的器官之一。作为诊断胆囊疾病的“黄金标准”,超声检查凭借无辐射、无创、实时动态等优势,能精准捕捉胆囊内结石与息肉的细微影像差异。然而,这两种常见胆囊病变的超声显影常被混淆,了解其独特影像特征,对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超声检查:胆囊病变的“火眼金睛”
胆囊就长在肝脏下方,形状像个小小的梨,是专门储存胆汁的“仓库”。做超声检查时,健康的胆囊看起来就像个干净的“透明小口袋”,囊壁光滑又单薄,厚度不会超过3毫米。当胆囊腔内有结石或者息肉存在时,则因胆汁成分的不同及声阻抗的差别,在声像图上呈现完全不同的图像信号。超声的组织分辨力较高,特别是能够显示<5 mm的小病灶,不过检查前得“饿肚子”8小时以上,这是有讲究的。
空腹时胆囊会装满胆汁,就像把口袋撑得鼓鼓的,里面的结石、息肉才能看得更清楚;要是吃了东西,胆囊一收缩变瘪,病灶可能就被遮住了。而且进食后胃肠道会产生气体,超声波最怕气体干扰,图像会变得模糊不清。另外,医生还能通过超声看胆囊收缩的样子,帮着判断病变是好是坏。
胆囊结石:超声下的“强光团与声影”
胆囊结石是胆囊内胆汁成分失衡形成的固体结晶,它在超声下有三个典型特征,易于识别。
首先是“强光团”,因为结石的密度明显大于胆汁,对超声有很强的折射作用;强回声光团的形状多种多样,可以为圆形、卵形和不规则型,大小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
其次是“有声影”,强回声光团后方可出现典型的声影,即由于声波遇到结石表面发生全反射形成一个暗淡的“阴影”区域,在彩超检查时称为彩色镶嵌现象,是区别结石与其他病变的关键特征。
最后是“会移动”,患者改变体位(如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时,超声下可见强回声光团随胆汁流动而移位,这一点能直接把它和黏在胆囊壁上的息肉区分开。
胆囊息肉:超声下的“附壁小突起”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突起样病变,超声显影与结石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三不特征”。
一是“没阴影”:息肉大多由黏膜层构成,质地柔软,超声能量可以透射而过,所以不会形成后方有明显的回声衰减(即“声影”)的现象。这与大多数情况下结石形成的强回声伴声影的现象完全不同。
二是“不移动”:息肉紧贴于胆囊黏膜上,不论采取何种体位均不能使其随重力方向移动,这是鉴别息肉与结石的核心依据。
三是“形状乱”:息肉表现为大小及形状各异,一般为单发或多发性,其外观常呈现为乳头状、丘状和扁平状等不同表现形式,直径多在1-10毫米之间,部分较大息肉(超过10毫米)可能出现表面粗糙不平甚至有蒂部较粗大增宽的现象,需警惕恶变风险。
此外,超声还能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息肉内部血流信号,若发现异常血流,可能提示息肉增生活跃,需进一步检查。
超声鉴别要点与检查建议
临床上偶尔会把特别小的结石或黏附在胆囊壁上的结石误认为息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别:如果病变部位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并伴有强回声,则一般应考虑为结石;反之,如果为固定的低回声区,则应首先考虑为息肉。对于小于5毫米的小病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选用高频超声探头,并多次变换不同的切面进行探测,以防漏诊。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患者:肥胖或长期进食高脂肪食物;直系亲属中有胆石症病史者,应每年做一次B超检查。如果查出有结石,则需根据其大小及是否有临床症状来决定是否需要治疗,直径超过10毫米者建议手术切除,以降低恶变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