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到换季或流感高发期,学校往往成了感冒病毒的“重灾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校为何成了感冒的高发地?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在学校更易患感冒的原因。
人群密集
肢体接触频繁
学校是典型的人群密集场所,无论是日常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课间操的列队站位,还是体育课上的集体活动,学生之间都少不了近距离接触。这种频繁的肢体接触,为病毒传播创造了绝佳条件。感冒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被感染的学生打喷嚏、咳嗽时,病毒会随着飞沫扩散到周围空气中,其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很容易将其吸入肺部,增加感冒 “中招” 的几率。
课间活动频繁
和同学追逐打闹、分享玩具、分食零食等行为,都为病毒传播打开了通道。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常拿着玩具互相传递,上完厕所不洗手就去摸零食分给同学,病毒便在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中悄然传播。
通风不佳
教室空气流通差
不少教室为了隔音或保暖,会选择关闭门窗上课。在人数众多的教室内,空气本就容易浑浊,关闭门窗后,空气流通效率大幅降低。一旦有感冒患者,病毒在室内停留时间延长,其他人吸入病毒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空调、暖气加剧病毒传播
夏季开空调、冬季开暖气,虽能调节室内温度,但会使空气逐渐干燥。空气干燥会削弱呼吸道黏膜对病毒的防御能力。而且,若空调长期未清理,内部会滋生霉菌、尘螨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随着空调风扩散到空气中,进一步加大了感冒“中招”的风险。
个人卫生习惯不佳
洗手习惯不好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未采用 “七步洗手法”,使得手上的病毒、细菌难以彻底清除。感冒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摸过被污染的桌面、门把手后,再触摸口鼻、眼睛等部位,就很可能感染感冒。
打喷嚏、咳嗽时不遮挡
部分学生打喷嚏、咳嗽时不注意遮挡,病毒直接扩散到空气中,加快了飞沫传播速度。正确的做法是用纸巾遮挡,若无纸巾,可用手肘内侧遮挡。
学生免疫力较低
学生免疫系统正在发育
学生的免疫系统正处于发育关键期,与成年人相比,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较弱。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一旦接触病毒,感染感冒的几率就会显著提高。成年人的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对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能力更强,而学生的免疫系统则尚在发育完善中。
饮食缺乏营养
学生挑食、偏食现象常见,部分学生因赶时间不吃早餐,这些都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钙、锌、蛋白质等营养素对免疫系统健康至关重要,营养不足会影响免疫系统发育,使学生更易患感冒。在学校周边的早餐摊点,很多学生常选择油炸食品等不健康食物,营养摄入难以保证。
季节因素与作息影响
秋冬季是感冒高发期
秋冬季天气转冷,学生在室内停留时间变长,空气流通差加速病毒传播。干冷的空气会降低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且室内外温差大,学生易因受凉导致免疫力下降。此外,秋冬季人们穿着厚重导致活动量减少,也会使抵抗力降低。
学生疲惫感强
学生课业压力大,加上部分学生有熬夜的习惯,导致休息不足、疲惫感强。
综合预防措施
学校成为感冒 “重灾区”,与人群密集、通风不佳、个人卫生习惯差、学生免疫力较低以及季节和作息影响密切相关。为有效降低校园感冒发生率,需学生、学校、家庭三方协同,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个人层面:严格遵循 “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避免飞沫扩散;不随意分享餐具、玩具,减少肢体接触传播风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增强身体抵抗力。
学校层面:合理安排课间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定期清洁消毒教室、食堂、宿舍等场所的公共物品,空调使用前彻底清洗滤网,避免细菌滋生;加强健康教育,通过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宣传栏等普及感冒预防知识,规范学生卫生行为。
家庭层面:关注孩子饮食均衡,保证每日摄入足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减少油炸、高糖食物;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若孩子出现感冒症状,及时就医并居家休息,待痊愈后再返校,防止病毒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