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阳丽娟  单位:高坪人民医院 肝胆胰胃外科  发布时间:2025-07-09
601

肠道手术是治疗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肠梗阻、肠肿瘤切除,还是肠穿孔修补手术,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都至关重要。而术后排气,是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然而,不少患者会遭遇排气“拖延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还可能引发腹胀、腹痛等不适。如何科学加速肠道动力重启?以下这些实用护理妙招值得收藏。

为什么术后排气如此重要

正常情况下,肠道会不断进行规律的蠕动,推动食物残渣前行,同时排出气体。但肠道手术会对肠道组织造成创伤,麻醉药物也会抑制肠道神经和肌肉功能,导致术后肠道蠕动暂时“罢工”,气体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腹胀。只有当肠道恢复排气,才意味着肠道蠕动功能初步恢复,患者才可以逐渐恢复进食,补充营养,促进身体康复。如果术后长时间不排气,不仅会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肠粘连、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健康。

阻碍肠道排气的常见“绊脚石”

麻醉药物残留: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会抑制肠道神经系统,减缓肠道蠕动。即使手术结束,药物的残留作用仍会持续一段时间,阻碍肠道功能恢复。

卧床不动:术后患者因伤口疼痛等原因,常常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而活动量不足会使胃肠蠕动减弱,延缓排气时间。

饮食不当:过早进食或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红薯、豆类等,会在肠道内产生大量气体,加重腹胀,不利于排气。

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延长排气时间。

加速“肠动力重启”的护理妙招

早期活动:肠道蠕动的“助推器”。

1.术后床上活动:在麻醉清醒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患者就可以开始进行床上活动。比如翻身,每1~2小时翻身一次,不仅能预防压疮,还能刺激肠道蠕动;这些简单的床上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肠道功能恢复。

2.尽早下床活动:一般术后6~8小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身体状况而定),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患者可尝试坐起,适应后再缓慢下床站立片刻,逐步过渡到短距离行走。早期下床活动是促进肠道排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显著缩短排气时间。

饮食调节:排气的“营养助攻”。

1.适时饮水:在肠道功能未恢复前,患者不能随意进食,但可以适当饮水。一般术后4~6小时,若患者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温水能刺激胃肠道,促进蠕动,同时也能湿润肠道,防止便秘。

2.选择促排气食物:当肠道开始有轻微蠕动迹象,如出现肠鸣音时,可饮用萝卜汤。萝卜具有下气消食的作用,将白萝卜切成小块,加水煮成清淡的萝卜汤,温热饮用,有助于促进排气。不过,在食用这些食物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少量开始,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腹部按摩:肠道的“温柔唤醒术”。

1.按摩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双膝屈曲,放松腹部肌肉。家属或患者自己将双手搓热,以肚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用手掌轻轻按摩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3~4次。

2.按摩原理:顺时针按摩腹部符合肠道的走行方向,能模拟肠道的蠕动,刺激肠道神经,增强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力,从而加速肠道蠕动,促进排气。

中医辅助:传统疗法助力排气。

1.穴位按压:足三里和内关穴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用拇指指腹分别按压这两个穴位,力度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压3~5分钟,每天3~4次,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排气。

2.耳穴贴压:在耳部的胃、小肠、大肠等反射区贴上王不留行籽,通过按压刺激这些穴位,调节内脏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以耳部有酸胀感为度。

肠道术后排气是康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掌握这些加速“肠动力重启”的护理妙招,能有效缩短排气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促进身体早日康复。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患者仍长时间未排气,或出现腹痛加剧、腹胀明显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重获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