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在乳腺癌诊疗中,“是否切除乳房”是患者及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不少人存在“切乳才能根治”“保乳易复发”的认知误区,进而陷入焦虑。事实上,随着乳腺癌诊疗技术的发展,治疗已从“单一手术切除”转向“个性化综合治疗”,早期患者保乳率显著提升,且规范治疗下,保乳患者与全切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本文将通俗讲解乳腺癌主流治疗方式,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诊疗选择。
保乳治疗不等于治疗不彻底
临床数据显示,符合保乳条件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经“保乳手术+术后规范放疗”后,局部复发率可控制在1 以下,其长期生存率与接受乳房全切术的患者基本一致,不存在“保乳更易复发”的情况。
医生会通过乳腺超声、钼靶、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肿瘤大小(通常直径≤3厘米)、位置(远离乳头乳晕更佳)、是否多发等因素,精准评估保乳可行性。若肿瘤较大,也可先开展术前治疗(如化疗)缩小病灶,为保乳创造条件,不会盲目选择全切。
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式
手术是早期乳腺癌的核心治疗手段,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选择的关键在于病情适配性。
手术治疗:保乳与全切的适用场景
保乳手术:仅切除乳腺内的肿瘤及周围少量正常组织,保留乳房整体外形,术后需配合1个疗程(约1个月)放疗,清除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适合早期、单侧发病、肿瘤位置合适的患者,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乳房全切术:切除整个乳房,必要时同步清扫腋窝淋巴结(排查转移情况),适合肿瘤过大、多发肿瘤,或保乳手术无法彻底清除病灶的患者。若患者有外观需求,可在全切术同时或术后1~2年,通过假体植入、自体组织移植等方式开展乳房重建,恢复外观。
放疗:辅助手术,降低复发风险
保乳手术后需常规开展放疗,这是保障治疗效果、控制复发的关键环节;部分全切术患者(如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皮肤),术后也需放疗,进一步清除局部残留癌细胞,减少复发可能。放疗期间可能出现皮肤发红、干燥等不适,治疗结束后1~2个月可逐渐缓解,无须过度担忧。
化疗:缩小病灶或清除转移癌细胞
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针对肿瘤较大、无法直接保乳的患者,通过2~4个疗程(每疗程2~3周)化疗缩小肿瘤,争取保乳手术机会。
术后化疗(辅助化疗):针对有转移风险(如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化疗可清除全身潜在残留癌细胞,降低肺、肝等远处转移概率。化疗可能伴随脱发、恶心、乏力等副作用,医生会通过药物干预减轻不适,且副作用多在治疗结束后逐步恢复。
精准治疗:靶向/内分泌治疗,减少副作用
此类治疗针对癌细胞特定“靶点”起效,副作用较化疗更轻微,适合特定病理类型患者。
靶向治疗:适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通过靶向药物精准攻击HER2阳性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通常需连续治疗1年左右,可配合化疗或手术使用,显著降低复发率。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癌细胞生长依赖雌激素/孕激素)患者,通过药物抑制体内激素水平,阻止癌细胞生长,治疗周期较长(通常5~10年),多在术后开展,副作用以月经紊乱、潮热为主,多数患者可耐受。
早筛查、遵医嘱是关键
早发现是前提:建议20~39岁女性每1~2年做一次乳腺超声,4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超声+钼靶筛查,早期发现乳腺癌,保乳机会更多、治疗效果更好。
遵医嘱选方案:确诊后无须盲目追求“保乳”,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病情选择适配方案。
做好术后复查:术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1次,后续根据病情调整复查频率,同时保持规律作息、积极心态,助力长期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