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振誉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6
206310

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成为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托幼机构作为儿童密集场所,一旦出现病例极易引发聚集性疫情。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主)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5 岁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做好科学防控,需要从日常管理、病例处置、环境消毒等多环节构建防线,为孩子们撑起健康保护伞。

日常预防:构建常态化防控体系

晨间检查是阻断病毒入园的第一道关卡。保健医生或保育员需采用 “一看二问三摸四查” 模式:观察儿童是否有发热、精神萎靡;询问家长孩子在家有无皮疹、口腔溃疡;利用医用体温计检查是否发热;检查手心、脚心、口腔黏膜是否有疱疹。发现可疑症状立即劝返就医,经治疗后恢复健康的儿童可以凭借医院开具的康复证明返园,避免再次传播。

加强手卫生管理是预防关键。在活动室、盥洗室张贴 “七步洗手法” 图示,每日固定时段(入园后、餐前、便后、户外活动后)组织集体洗手,配备儿童专用洗手液和干手纸巾,避免共用毛巾。对小班幼儿,保育员需协助洗手,确保每个步骤规范到位。同时,在游戏区、午睡室等区域放置免洗消毒液,方便随时清洁手部。

病例处置:快速响应阻断传播链

一旦发现首例病例,需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将患儿隔离至临时观察室,通知家长尽快接回就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活动区域进行紧急消毒,保健医生追溯近 3 天密切接触者,重点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症状,做到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按照疾控部门要求,同一班级 1 周内出现 2 例及以上病例,或全园 3 例及以上病例时,需及时向属地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风险评估,必要时采取班级停课15日的措施,停课期间每日追踪学生健康状况,复课后加强晨午检,防止疫情反弹。

环境消毒:精准消杀不留死角

消毒工作需针对肠道病毒特性科学实施。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是首选,浓度配置为 500mg/L(需按产品说明配制),擦拭物体表面,如课桌椅、门把手、楼梯扶手、窗户边缘、水龙头把手等,作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每日放学后对以下重点区域强化消毒:

空气消毒采用自然通风为主,每日至少 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密闭空间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 60 分钟,消毒时清空室内人员。物体表面(桌面、门把手、楼梯扶手、玩具)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擦拭或浸泡,塑料玩具可采用84消毒液浸泡 30 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再使用;图书、绘本等采用阳光暴晒 4 小时或臭氧消毒。

地面、卫生间需重点处理。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拖拭,卫生间便池、台面每 2 小时消毒 1 次,马桶按钮、冲水把手是高频接触点,需增加消毒频次。患儿呕吐物、排泄物处理需戴手套,用一次性纸巾覆盖后喷洒含氯消毒液(浓度 2000mg/L),作用 30 分钟后清理,再对污染区域进行二次消毒。

健康教育:家园协同筑牢防线

面向教职工开展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手足口病识别要点(如发热,并伴有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疱疹)、消毒操作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等,确保每位保教人员掌握防控技能,特别强调发现疑似症状后的报告程序。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通过家长群、宣传栏等渠道普及防控知识,告知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家庭预防措施:勤晒被褥、玩具定期消毒、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发放《手足口病家庭护理指南》,提醒家长密切观察孩子健康状况,发病后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园所,不隐瞒病情送孩子入园。

夏季手足口病防控是托幼机构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需摒弃 “重处置、轻预防” 的观念,将防控措施融入每日工作细节。通过常态化管理减少病毒暴露风险,依靠快速响应阻断传播链条,借助家园协同形成防控合力,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暴发风险,为孩子们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