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院的病房里,护士总会反复叮嘱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如果发现老人骶尾部出现红印,千万别用手揉!”这个看似普通的“红印”,正是压疮的早期信号。据统计,我国长期卧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高达10%~15%,而错误的处理方式往往会让轻度压疮在短短几天内发展成深度溃烂。
压疮本质上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的缺血性损伤。当身体局部(如骶尾、足跟、肩胛等骨突部位)持续承受超过毛细血管压(约32mmHg)的压力时,血液循环会被阻断。就像用止血带捆住手臂过久会发麻变紫一样,皮肤下的肌肉、脂肪在缺氧6~8小时后就会开始坏死。初期表现为按压不褪色的红斑,此时皮下组织已经受损,盲目按揉会像碾压已经缺血的组织,加速细胞死亡。
区分压疮红印和普通压痕有个简单方法:用手指轻压发红部位,若松开后3秒内颜色恢复正常,可能只是暂时受压;若颜色不变,则提示压疮风险。长期卧床、脊髓损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人群,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会让皮肤更脆弱,哪怕轻微压迫也可能引发压疮。
发现早期红印后,正确的处理步骤至关重要。首先要立即解除压迫,使用气垫床或软枕将患处悬空,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拽动作,防止皮肤摩擦受损。其次,可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涂抹含透明质酸的保湿霜保护皮肤屏障,但要避开已经破损的部位。
家庭护理中常见的误区远不止揉按。有人用酒精擦拭“消毒”,其实会破坏皮肤油脂层;涂抹紫药水会掩盖创面情况,延误判断;而民间流传的“红花油按摩”可能刺激破损组织。正确的日常预防应从三个维度入手:定期翻身时记录体位,确保每处骨突部位受压不超过2小时;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及时更换潮湿衣物;给患者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饮食,鸡蛋、鱼肉等食物能增强皮肤修复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水泡或破溃的压疮,家庭处理需格外谨慎。小水泡(直径<2cm)可涂抹聚维酮碘软膏后用无菌纱布保护,避免破裂;大水泡需由医护人员在无菌操作下抽液处理。当创面出现渗液、发黑或异味时,提示可能感染,需尽快就医。
压疮护理的核心是“防大于治”。瘫痪患者可使用交替式气垫床,通过规律充放气改变压力分布,避免某一处皮肤长时间承受过大压力,从根源上减少压疮形成的风险。坐轮椅的人要每15分钟抬臀一次,每次维持30秒,这样能短暂解除臀部压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如同给受压部位的皮肤“松绑”,让血液重新“活跃”起来。
这个不起眼的“红印”,实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正确的护理不是简单的“呵护”,而是科学地规避伤害。总之,面对压疮红印,避免按揉和减轻压力才是最好的应对。当我们用专业护理替代传统误区,就能让长期卧床的亲人远离溃烂之痛,守住生命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