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丽容  单位:广西北流市塘岸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778

人工流产术后,许多女性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更可能陷入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困境。基层护理中,医护人员常遇到患者因术后出血异常、情绪崩溃等问题紧急求助。如何科学应对这些“伤心”警报?本文从身体护理、心理干预、感染预防等维度,结合临床案例与权威指南,解析五大关键护理要点。

一、出血与腹痛: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术后阴道出血是正常现象,但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持续10天以上,或排出大血块、组织物,需立即警惕。曾有患者术后3天出血量骤增至每小时浸透两片卫生巾,伴剧烈腹痛,检查发现宫腔残留组织引发大出血,紧急清宫后转危为安。此类案例提示,基层护理需每日监测患者出血量、颜色及腹痛程度,使用刻度卫生巾或称重法量化出血量,并记录腹痛频率与强度。若患者主诉“腹痛像刀割”或“止痛药无效”,需优先排查子宫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腹痛的护理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术后轻微腹痛类似痛经,源于子宫收缩,可通过热敷下腹部、饮用红糖姜茶缓解。但若腹痛持续加重,伴发热、分泌物恶臭,需立即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及盆腔超声,排除子宫内膜炎、盆腔脓肿等感染。

二、情绪风暴:比身体疼痛更隐秘的创伤

流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30%,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悲伤、自责、失眠或食欲骤变。一位28岁患者术后整日以泪洗面,反复念叨“是我杀死了孩子”,甚至出现割腕倾向。基层护士通过倾听、共情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其表达真实感受,并联系心理科医生进行认知行为治疗,2周后患者情绪逐渐稳定。这一案例揭示,心理护理需贯穿术后全程:术后当天发放心理评估量表,识别高危人群;术后1周内安排专人随访,鼓励患者参加支持小组;对严重抑郁者,及时转诊至精神专科。

家庭支持是心理康复的关键。护士需指导家属避免说“别难过了”“再怀一个就好了”等否定性话语,转而用“我陪你去散步”“今天想吃什么”等具体行动传递关怀。

三、感染防线:从细节筑牢健康屏障

术后感染是导致不孕、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元凶。基层护理需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术前检查白带常规,排除阴道炎;术中遵循无菌原则,减少宫腔操作时间;术后指导患者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盆浴、游泳2周,禁止性生活4周。某卫生院曾因未强调术后禁欲,导致3例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炎,教训深刻。

卫生用品的选择与更换同样重要。推荐使用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裤,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避免使用卫生棉条(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术后发热是感染的敏感指标,若体温≥38℃且持续24小时不退,需立即进行血培养、分泌物培养,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四、饮食调养:吃对食物加速修复

术后饮食需遵循“三高一低”原则: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低脂肪。推荐每日摄入瘦肉100-150g、鸡蛋2个、深绿色蔬菜300g、水果200g,以促进子宫内膜修复、预防贫血。某患者术后坚持食用猪肝粥、菠菜蛋汤,血红蛋白从90g/L升至120g/L,仅用2周。

需警惕两类“危险食物”:一是活血食物(如阿胶、桂圆),术后1周内食用可能加重出血;二是生冷刺激食物(如冰饮、辣椒),可能引发肠痉挛,间接影响子宫恢复。基层护士可通过发放饮食指南、开设营养课堂,帮助患者掌握科学饮食方法。

五、科学避孕:避免重复伤害的“保护伞”

术后卵巢很快恢复排卵功能,约2-3周即可再次怀孕。某基层医院统计显示,30%的流产患者6个月内再次妊娠,其中40%因未做好避孕措施。护士需在术后当天强调避孕重要性,根据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方案:对需长期避孕者,推荐放置宫内节育器或使用短效避孕药;对哺乳期女性,指导正确使用避孕套。

避孕指导需结合患者文化程度与生活习惯。对文化水平较低者,可用图片、模型演示避孕套使用方法;对年轻女性,可通过短视频科普紧急避孕药的危害。

流产后护理是一场身心并重的“持久战”。基层医护人员需以专业与温情,帮助患者监测出血、疏导情绪、预防感染、调整饮食、指导科学避孕。记住:每一次细致的护理,都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每一句温暖的鼓励,都能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