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长时间坐着工作、姿势不当、缺少锻炼已变得普遍,受腰部疼痛困扰的人们日益增多,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许多人对“膨出”“突出”“脱出”这些专门术语了解不多,经常由于忽视初期症状而错失理想治疗时机。
腰椎间盘解剖与病变机制
腰椎间盘处于相邻椎体中间,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构成,具备吸收冲击、承担载荷、保持脊柱稳固的功能,随着年龄增长、不正确的姿势或过度负重等因素作用,椎间盘可能出现退化,引发髓核向外鼓起、突出或脱离:在膨出期,纤维环保持完整,只是髓核轻微向外隆起;在突出期,纤维环部分撕裂,髓核被挤出压迫神经;倘若髓核完全脱离纤维环,乃至漂移到椎管内,便被称为脱出。这些改变会挤压神经根,导致腰腿痛、麻木等表现。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是腰部疼痛,常伴下肢放射性疼痛,多沿坐骨神经分布至大腿、小腿或足部,呈电击样或灼痛感。疼痛通常在咳嗽、打喷嚏、弯腰或用力时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减退、肌力下降,严重时影响行走。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症状,也有少数为双侧。若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能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碍、会阴区麻木,需紧急处理。
诊断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赖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判断。
病史与体征:询问患者腰腿痛的起始、性质、诱因及伴随症状。常见体征包括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感觉减退、肌力减弱及反射异常,可提示神经受压部位。
影像学检查:
MRI(磁共振成像):首选检查方式,能清晰显示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的程度及神经受压情况。
CT(计算机断层扫描):适用于观察骨性结构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X线:不能直接显示椎间盘,但可用于排除骨折、滑脱或退变性改变。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可辅助判断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
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无显著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治疗措施包括: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坐立和弯腰搬运重物;睡硬板床,保持腰部自然生理曲度,并采取正确姿势以降低椎间盘压力。物理治疗可采用牵引缓解神经根压迫,或通过电疗、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弛肌肉、减轻疼痛。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止痛消炎,肌肉松弛剂缓解痉挛,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促进神经恢复。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的保守治疗4至6周后,病情可明显好转。
微创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时,可考虑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常见方法包括椎间盘减压术,如:
射频消融术:通过高频电流加热突出组织,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臭氧注射疗法:向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气体,氧化髓核组织,减小突出体积,缓解炎症反应;
椎间孔镜技术:在局麻下通过内窥镜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直视下操作,定位准确,保留正常结构。
另有神经阻滞术,即通过将麻醉药或激素注射于受压神经或神经根周围,以缓解疼痛、减轻神经炎症,适用于短期剧烈疼痛的控制或过渡期治疗。
微创治疗适用于有神经症状但无严重结构破坏的患者,是手术前的中间选择。
手术治疗
当患者出现持续的神经根压迫症状,如严重腰腿痛持续6周以上、下肢肌力显著减弱、瘫痪或发生大小便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等情况时,建议手术治疗。常见术式包括:椎间盘切除术,通过开放或显微方式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解除神经压迫,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椎间融合术,在切除受损间盘后置入融合器或骨块,使相邻椎体牢固愈合,适用于不稳定性或多节段病变;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保留椎间盘运动功能,适用于部分年轻、活动需求高的患者。
记住:一时不注意,腰椎先“抗议”;科学护腰,从当下开始。愿每一位读者都能“腰好人不老”,远离疼痛,健康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