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贤涛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02
45

耳鼻喉科手术室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战场:这里既有纤如发丝的声带显微操作,也有涉及颅底结构的复杂肿瘤切除;既要维持患者深度的麻醉状态,又需时刻警惕气道的瞬息万变。麻醉医师在这方寸之间编织着一张精密的安全网,每一个决策都牵动着生命的琴弦。从新生儿先天性喉蹼的修复,到九旬老人喉癌的根治术,耳鼻喉科麻醉展现着现代医学最精妙的平衡艺术。

 一、气道迷宫中的生命导航

 在喉显微手术中,麻醉医师与外科医生共享着不足2厘米的操作空间。高频喷射通气技术的应用如同在针尖上跳舞,既要保证足够的氧合,又要避免气流冲击影响手术视野。笔者曾见证一例声带乳头状瘤切除术,麻醉团队采用经鼻细导管高频通气,配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既实现了精确的气道控制,又为外科医生提供了绝对静止的声带状态。

 儿童气道管理始终是麻醉领域的"圣杯"。某3岁患儿因会厌囊肿导致严重呼吸困难,麻醉诱导时采用七氟烷吸入逐渐加深麻醉,保留自主呼吸下完成气管插管。这种"清醒插管"的改良技术,既避免了肌松药使用后的呼吸抑制风险,又保证了气道安全。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及时调整通气参数,体现了对脆弱生命的极致呵护。

 面对困难气道,可视化技术已从辅助工具变为核心装备。一例BMI>40的OSAHS患者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麻醉团队使用可视喉镜联合纤支镜引导插管,术中发现舌体后坠立即置入鼻咽通气道,术后转入ICU监护。这种分层式的气道管理策略,将风险分散在围术期各个阶段。

 二、血流动力学与手术刺激的博弈艺术

 鼻内镜手术中的控制性降压绝非简单的血压数字游戏。某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麻醉医师将平均动脉压精准控制在65-70mmHg,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TCI模式,既保证了术野清晰度,又通过脑氧饱和度监测确保中枢灌注。这种多模态监测下的个体化调控,展现了现代麻醉的精准医学理念。

 耳神经手术对循环稳定性的要求近乎苛刻。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麻醉团队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低剂量瑞芬太尼的方案,将心率变异度控制在目标区间,同时利用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当手术牵拉脑干引发血压骤升时,精准的硝普钠微泵注射化解了危机。

 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犹如在钢丝上保持平衡。某82岁下咽癌患者,术前心脏超声提示EF值45%,麻醉诱导采用依托咪酯缓慢推注,术中通过Flotrac系统持续监测每搏量变异度指导液体治疗,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这种全周期的循环管理策略,让脆弱脏器安全渡过手术风暴。

 三、围术期迷雾中的预警哨兵

 体温监测这个常规项目在耳鼻喉手术中常被忽视。一例长达6小时的颈段食管癌手术,麻醉团队采用加温毯联合液体加温系统,将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同类病例。看似简单的体温维护,实则是机体免疫屏障的重要防线。

 神经监测技术在面神经解剖中扮演着"第三只眼"的角色。某例腮腺癌手术中,术中面神经监测仪突然出现异常电信号,麻醉医师立即调整肌松药用量,配合外科医生改变分离路径,最终完整保留了面神经功能。这种多学科实时交互,重新定义了手术安全边界。

 术后苏醒期的管理质量直接决定康复起点。某例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麻醉团队采用地塞米松联合雾化吸入预防喉水肿,在深麻醉期彻底清理气道分泌物,苏醒时采用瑞芬太尼的"walking镇痛"技术。患者平稳过渡到病房监护,避免了二次插管的风险。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耳鼻喉科麻醉医师既是生理学家,又是危机处理专家,更是人文关怀的践行者。他们用药物作画笔,以监测为调色板,在生命的画布上绘制安全与疗效的完美平衡。当微创技术与精准麻醉相遇,当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逐步普及,未来的耳鼻喉科麻醉必将开创更安全、更舒适的新纪元。但永恒不变的,是对生命体征的敬畏之心,是对医疗本质的执着追求。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下一篇:健康乐动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
2025-02-28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