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也称为志贺菌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二、感染来源
包括菌痢患者和带菌者。非典型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等人群由于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病人粪便排出后,通过手、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若食物或饮用水被污染,则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另外,密切的生活接触亦可传播。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组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五、流行特征
菌痢主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全球每年志贺菌感染人次约为1.67亿。其中绝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但总体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菌痢发生率差异不大,终年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夏秋季发病率高可能和降雨量大、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食品的机会多有关。北京市在2008 年后志贺菌感染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优势血清型为宋内氏志贺菌,通州区菌痢流行特征与北京市相符,以散发病例为主,保持在较低的流行水平。
六、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等症状,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患者多数为稀水样便,严重者可出现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 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每天排便10余次至数十次,便量小,有时为脓血便,此时里急后重明显。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 全身毒血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或仅低热。表现为急性腹泻,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每天排便10次以内,稀便有黏液但无脓血。1周左右可自愈,少数转为慢性。
3、重型 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后期可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有呕吐,严重失水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部分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突出表现者,则体温不升,常有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
4、中毒性菌痢 以2-7岁儿童多见,成人偶有发生。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临床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中毒性脑病为主,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开始时可无腹痛及腹泻症状,但24小时内可出现痢疾样粪便。
(二)慢性菌痢
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时轻时重。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乏力等。
2、急性发作型 有慢性菌痢史,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急性菌痢的表现,但发热等全身毒血症状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 有急性菌痢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结肠镜检可发现黏膜炎症或溃疡等病变。
七、临床治疗
(一)一般治疗 饮食以流食为主,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二)抗菌治疗 轻型菌痢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严重病例则需应用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一般为3-5天。
(三)对症治疗 只要有水和电解质丢失,均应口服补液盐,只有对严重脱水者,才可考虑先静脉补液,然后尽快改为口服补液。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适当使用退热药。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小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八、预防措施
细菌性痢疾多发于夏秋季节。目前,针对细菌性痢疾尚无特异性的注射疫苗,其预防控制主要采用非药物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保持文明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用流动的水洗手,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食品或海产品,少去街边小贩等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就餐。
(二)做好家庭卫生工作——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勤换勤洗,并定期在阳光下晾晒。家中要积极灭蚊灭蝇,餐具、玩具等用品应定期清洗、消毒。
(三)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与有腹泻、呕吐等肠道症状的人群接触,同时尽量减少参加集体聚餐活动或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四)做好集体用餐单位卫生工作——集体用餐单位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采购食材时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并配备足够的盥洗设施,引导人群做好饭前便后手卫生。炊管人员、水源管理人员等行业人群患病后,要立即暂离工作岗位并给予彻底治疗。
(五)做好病例治疗工作——患病后应该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足量全程服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