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宝宝出生后皮肤、黏膜和眼白等部位出现发黄现象,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沉积于皮肤和组织所致。
胆红素是一种由红细胞代谢产生的黄色色素,通常经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功能尚不完善,胆红素容易积聚,导致皮肤和眼白发黄。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按照发生原因和严重程度,黄疸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都会出现,通常在出生2-3天后出现,4-5天达高峰,7-14天内自然消退,无需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进展快、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干预。
母乳性黄疸:部分母乳喂养新生儿因母乳中某些物质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持续或加重,通常情况良好,但需医生监测。
母乳喂养相关性黄疸:指因喂养不足、脱水等原因导致胆红素升高,与母乳本身无关。
哪些情况属于“正常”黄疸
大多数足月新生儿在出生2-3天开始出现轻度黄疸,皮肤泛黄从面部、躯干到四肢,4-5天达高峰,7-14天内逐渐消退,不伴其他症状,吃奶好、精神好、大小便正常,这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只需密切观察,按时随访。
哪些情况需要警惕
黄疸虽常见,但部分情况下可能提示严重疾病或发展成胆红素脑病,需高度重视。以下情况尤其要警惕:
1.出现时间过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多为病理性黄疸。常见原因包括溶血性疾病(如ABO或Rh血型不合)、宫内感染、败血症等,需尽快就医。
2.黄疸程度重。皮肤黄染明显,甚至手掌、足底、巩膜(眼白)发黄。黄疸程度与日龄不相符,如2-3天内胆红素迅速升高,血清胆红素超出相应日龄正常值(例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12mg/dl或>200µmol/L)都应警惕。
3.黄疸进展快。每天血清胆红素上升速度超过85µmol/L(5mg/dl),提示病理性黄疸可能,应立即干预。
4.持续时间长。足月儿>14天仍未消退,早产儿>21天仍明显存在,属“持续性黄疸”,需进一步查明病因。常见病因包括母乳性黄疸、胆道闭锁、甲状腺功能低下、尿路感染、先天性代谢异常等,部分如胆道闭锁若未及时手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5.伴随其他异常表现。若宝宝同时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精神反应差,嗜睡、吃奶差、哭声弱或高亢;吐奶频繁,呕吐物呈绿色;发热或低体温;抽搐、四肢发软或过度紧张
大便颜色异常(如白陶土色大便提示胆道闭锁)
6.家族史。家族中有新生儿严重黄疸、胆道闭锁、溶血病史或遗传代谢病史,应密切监测黄疸进展,及早干预。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严重并发症
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这是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损害,表现为:早期:嗜睡、吃奶差、尖叫、低肌张力;中期:抽搐、眼球上翻、呼吸困难;晚期: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运动障碍、脑瘫等不可逆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现高危情况,应尽早干预。
家长怎么做
1.每天观察宝宝黄疸变化。光线好时,观察宝宝皮肤、面部、眼白是否泛黄。轻按鼻梁、前额、胸前,看皮肤颜色恢复是否较慢、偏黄。
2.注意吃奶情况。喂养不足是导致胆红素升高的常见原因,建议早开奶、按需哺乳,避免脱水和低血糖。
3.记录大便颜色。大便发绿、黄色属正常,如发现白陶土色大便,应立即就诊。
4.定期随访。出生后第3-5天为黄疸高峰期,建议定期检测胆红素,尤其是早产儿、剖宫产儿或母乳喂养新生儿。
常见治疗方法
若出现病理性或重度黄疸,医生会根据胆红素水平和病因选择相应治疗。
蓝光照射疗法:促进胆红素分解,最常用、最安全。换血疗法: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或蓝光无效时使用,快速降低胆红素。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等,辅助胆红素代谢。病因治疗:治疗溶血、感染、胆道畸形等。
总结
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多数是良性的生理性现象,但部分病理性黄疸进展快、危害大,家长需学会识别高危信号:出现时间早(出生24小时内);程度重、发展快;持续时间长(足月>14天、早产>21天);伴随嗜睡、吃奶差、抽搐、呕吐、大便颜色异常;家族高危史。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及早干预,以预防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