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小凡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9
5

在日常生活中,眼睑上出现的小黄斑常被误认为是简单的脂肪粒,殊不知,这种被称为黄疣的皮肤变化,实则是体内胆固醇异常的外在表现。高胆固醇不仅影响皮肤,更在血管内部悄无声息地积累风险,威胁心脑血管健康。了解黄疣的形成机制,认识胆固醇的危害,对于早期识别潜在疾病、及时干预、有效预防重大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黄疣?它为什么会长在眼皮上?

黄疣,又称黄瘤,是一种由胆固醇与脂质沉积在皮肤浅层组织中形成的良性病变,常见于眼睑内侧及上睑部位。眼皮部位血管丰富且皮肤较薄,局部代谢活跃,易使血浆中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穿透血管壁沉积于真皮内,诱发泡沫细胞增生,最终形成肉眼可见的黄色斑块。黄疣的出现通常提示体内脂质代谢异常,尤其与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是潜在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外在信号。

从皮肤“报警”到血管“沉默”:高胆固醇的隐匿危机

1.黄疣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黄疣作为一种局部脂质沉积性病变,反映了血浆胆固醇水平长期升高的状态。皮肤表面出现黄疣,说明体内脂质代谢系统已处于紊乱阶段,胆固醇在血管壁外溢并沉积于组织间隙。由于皮肤对微循环变化极为敏感,黄疣往往早于心血管症状出现,成为识别高脂血症和潜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临床线索。忽视这一信号,往往意味着错失干预动脉硬化进程的最佳时机。

2.血管内的慢性堵塞:心梗、脑梗的“幕后黑手”

高胆固醇状态促使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内皮下积聚,激发慢性炎症反应,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限,组织供氧减少,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由于斑块形成初期血流变化微弱,缺乏明显临床症状,这一过程被称为“沉默堵塞”。长期胆固醇异常不加控制,血管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是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诱因。

管住“胆固醇”的日常对策

1.科学饮食管理

科学饮食管理是控制血脂水平的基础措施之一。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和胆固醇,可显著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日常饮食中,应优先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橄榄油及坚果,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尤其是燕麦、豆类和新鲜蔬果,以降低肠道胆固醇吸收。红肉、动物内脏及高脂乳制品应限量,避免加工食品中的隐性脂肪。合理膳食结构不仅有助于降低血脂,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为心脑血管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2.运动的作用:提高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

规律的有氧运动对脂质代谢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通过持续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行,可有效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减少动脉壁脂质沉积。同时,运动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甘油三酯浓度,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运动还可改善内皮功能,增强血管弹性,减缓动脉硬化进程。一般建议每周累计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辅以适量抗阻训练,以优化心血管代谢状态。

3.戒烟限酒: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

吸烟与过量饮酒是高胆固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促发因素。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增加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风险,从而加速动脉硬化过程。长期饮酒,尤其是高浓度烈性酒,易引发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血浆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适度饮酒虽有一定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效应,但风险与获益不成比例,故戒烟限酒成为血脂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戒烟初期,血管内皮功能可迅速改善,血脂谱也会随之优化。

结语

黄疣虽小,却警示着体内潜藏的胆固醇代谢紊乱。高胆固醇血症往往隐匿无声,却在血管内悄然累积危机,直至引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干预手段,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延缓动脉硬化进程。警惕身体早期信号,重视健康管理,是防止重大疾病发生的重要策略,也是维护生命质量的关键所在。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