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提到骨质疏松,很多人认为是老年人的问题,年轻人无需在意。但我国骨质疏松患者超2.8亿且呈年轻化,有人30岁骨量减少,50岁弯腰捡物致腰椎骨折。骨质疏松早期无症状,出现疼痛、骨折时骨头已“变脆”。今天用大白话带大家认识骨质疏松,从成因到防治,守护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是什么
我们的骨头由胶原蛋白(“钢筋”)和钙磷等矿物质(“水泥”)构成,年轻时致密坚硬。骨质疏松时,“钢筋”和“水泥”流失,骨密度降低,内部疏松多孔,易断裂。
医学上把骨质疏松分为两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最常见,与年龄、性别有关,女性绝经后、男性70岁后高发。
继发性骨质疏松:由疾病、药物、不良生活习惯引起,年轻人也可能患病。
警惕这4个信号
骨质疏松早期是“无声的疾病”,但有迹可循:
1.腰背疼痛:“没干活也腰酸背痛”
这是常见早期信号,久坐、久站后腰背酸痛、钝痛,甚至蔓延全身,弯腰、咳嗽、用力排便时疼痛加重,很多人误认为是“腰肌劳损”,实则是骨头密度下降、支撑力变弱所致。
2.身高变矮、弯腰驼背
年轻时身高165cm,50岁后变160cm且弯腰驼背,这是典型表现。因脊柱椎体是松质骨,易受骨流失影响而压缩变形,导致身高变矮、背部弯曲。
3.容易骨折:“轻轻摔一下就骨折”
骨头变脆后抗外力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就可能导致骨折,如踩空、起身没坐稳、弯腰捡东西等。“脆性骨折”是严重后果,髋部骨折会使老人术后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下降。
4.牙齿松动、脱落
牙齿和骨头同源,骨密度下降时牙槽骨萎缩,牙齿失去支撑会松动、移位甚至脱落。非牙周病导致的牙齿问题,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
这6类人骨头更易“变脆”
并非所有人都会患骨质疏松,这6类人风险更高,需提前预防。
1.女性绝经后、男性70岁以上: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降,骨流失速度为平时2-3倍;男性70岁后睾酮水平下降,加速骨流失,这两类是骨质疏松“主力军”。
2.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用进废退”适用于骨头,长期久坐不运动,骨量慢慢流失,如办公室白领、长期卧床者,骨密度比运动者低10%~20%。
3.饮食中“缺钙少维生素D”的人:钙是骨头“主要原料”,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长期挑食、节食,少喝牛奶、吃豆制品且少晒太阳,骨头会因“原料不足”变脆弱。
4.长期抽烟、酗酒、喝咖啡的人:吸烟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减少骨量;酗酒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加速骨流失;每天超过3杯咖啡增加钙排泄,影响骨密度。
5.长期吃“伤骨药”的人:因哮喘等病长期服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加速破骨细胞功能,3个月可能致骨量减少。
6.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骨质疏松有遗传倾向,亲属中有患者,自身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
做好3件事让骨头“更结实”
骨质疏松虽可怕,但可防可治,关键做好以下3件事。
1.补对“原料”:钙和维生素D不可少。补钙:每天摄入800~1000mg钙(50岁以上1000~1200mg),多吃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缺钙严重者遵医嘱吃钙片,每日不超过2000mg。补维生素D:每天晒太阳20~30分钟(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暴露手臂和腿部),也可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遵医嘱补充制剂。
2.坚持运动:选对运动“养骨头”。推荐“负重运动”增加骨密度。中老年人:快走、慢跑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年轻人:跳绳、篮球等,每周4~5次,每次4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损伤关节。
3.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骨密度检测;高危人群每半年查一次,骨量减少者及时遵医嘱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结语
骨质疏松不可怕,怕“不重视”。很多人骨折才知患骨质疏松,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其实,骨质疏松预防应从年轻时开始,20-30岁是骨量积累“黄金期”,好好吃饭、坚持运动可储备骨量;进入中老年后,做好补钙、定期检查,能延缓骨流失。记住:骨头健康需长期守护。别等骨头“变脆”才重视,从现在起用科学方法呵护骨骼,远离骨质疏松困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