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敏  单位:资阳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15
155

手术室的门缓缓关闭,门外是年幼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家长无助的眼神。这不是医疗剧场景,而是许多儿童手术前常见的真实画面。对于需要接受手术的儿童来说,心理上的恐惧往往比身体上的疼痛更令人揪心。陌生的环境、穿着手术服的医护人员、冰冷的医疗器械,都可能成为孩子恐惧的源泉。幸运的是,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多种人性化方法,如游戏沟通和家长陪伴麻醉,能有效缓解患儿及家长的术前焦虑。

童心视角,游戏化沟通缓解恐惧

孩子对手术的恐惧多源于未知。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常常会对医疗过程产生各种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想象”。治疗性游戏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金钥匙”。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可以化身“小医生”,用迷你医疗玩具给玩偶“做检查”、“做手术”。这种互动使得陌生冰冷的医疗用品变得亲切有趣,有效消除了对手术器械的恐惧。定制故事绘本则通过生动图画和通俗文字,将手术过程编织成“身体的小修理”故事。孩子们跟着故事节奏,能够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将担忧转化为期待。医院探索游戏更是将熟悉环境变成刺激的寻宝之旅。孩子们拿着地图,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熟悉病房布局和医院环境,陌生医院就此变成“冒险乐园”。

温情相伴,家长参与麻醉过程

分离焦虑是患儿术前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推出“家长陪伴式”预麻服务,让亲子陪伴贯穿麻醉全过程。在家长陪伴麻醉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核验家长信息,为其准备一次性隔离衣并认真消毒。家长可以抱着孩子进入预麻室,在温馨环境中陪伴孩子直至安然入睡。待手术结束,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家长又可以被邀请到复苏室,陪伴孩子度过苏醒期。这种“家长陪伴式”预麻服务不仅能减轻儿童心理创伤,还能缓解家长紧张情绪。研究表明,这种陪伴方式显著提高了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让孩子在安全感中接受治疗。

情绪管理,家长自身的心理建设

家长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对手术的认知和反应。孩子判断事物是否“危险”常常基于“家长的反应”。父母需要先做好心理建设,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要保持冷静和乐观,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家长应详细了解手术流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家长真正相信“做完手术,生活会变得更好”,并且“想的”和“说的”一致,才能避免恐惧情绪传递给孩子。与孩子沟通时,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减轻孩子的恐惧。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担忧和害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安慰。

环境营造,打造童趣化医疗空间

现代儿童医疗环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从传统的冰冷白色空间转变为充满童趣的温馨环境。许多医院的手术室现在贴满卡通贴纸,播放孩子喜欢的儿歌或动画片。麻醉面罩会提前用水果味(如草莓、香蕉)的香精处理,让孩子从“气味”上先放下戒备。医护人员不再使用强制约束手段,而是通过耐心安抚、分散注意力等方式引导。除非紧急情况,不会用束缚带等强制手段固定孩子,避免留下心理创伤。这些改变不仅让手术更顺利,更保护了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明白即使在医院,也有很多人在用温柔的方式守护着他们。

术后关怀,延续温暖与安全感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支持的结束。孩子从麻醉中醒来时,第一时间感受到熟悉的环境至关重要。苏醒室会布置有孩子熟悉的元素,如播放术前听过的儿歌、放置他们带来的安抚玩具。家长或熟悉的护士会在身边陪伴,及时回应不适需求。术后避免反复询问孩子“手术怕不怕”,而是用“你刚才睡得好香,小熊一直陪着你呢”等轻松话语,帮助孩子建立“手术是一次平静经历”的记忆。出院后,家长还需要与孩子聊一聊之前的经历,如身体疼痛、对家人的想念、手术的恐惧和无助等,帮助他们把压抑的感受表达出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