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四川宜宾市珙县6月15日发生的4.8级地震,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尽管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地震带来的恐慌和不安,在当地居民心中挥之不去。与此同时,夏日的高温持续炙烤大地,双重压力下,一种极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情绪中暑”悄然蔓延。想象一下,经历地震的惊魂未定,又要在40℃左右的高温中生活,人的情绪就像绷紧的琴弦,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失控。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在炎热天气里,变得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原本温和的性格仿佛瞬间“变脸”,这很可能就是“情绪中暑”在作祟。
32岁的朱女士来到宁波与丈夫团聚,本应是温馨的时光,却因高温和生活琐事陷入情绪困境。白天,她和孩子在出租屋内,高温让空间变得压抑,陪孩子做作业时,孩子一点小错误都会让她火冒三丈,不仅责骂,甚至动手,之后又陷入自责,用小刀划伤自己才能平静。朱女士并非个例,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情绪波动,原本能心平气和处理的事情,此时却容易引发激烈反应。
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情绪中暑”的发生具有严密的科学机制。人体下丘脑是调节体温和情绪的重要中枢,当外界环境温度超过35℃,人体散热机制逐渐超负荷运转,核心体温上升会直接影响下丘脑的功能。研究发现,当体温升高1℃,下丘脑内神经递质的代谢速率会加快10%-15%,尤其是血清素,这种被誉为“快乐激素”的神经递质,其合成、转运和再摄取过程都会受到干扰。血清素水平下降,会直接导致情绪调节能力减弱,使人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高温还会刺激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15%-20%,这些激素会进一步加剧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让人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情绪也随之变得不稳定。此外,高温环境会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统计,当夜间温度高于25℃时,睡眠效率会降低10%-15%,睡眠时长缩短0.5-1小时,进而导致第二天情绪波动明显增加。
面对“情绪中暑”,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采取应对措施。在环境调节方面,除了保持室内通风、合理使用空调将室温控制在26℃左右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室内绿植、使用加湿器等方式改善居住环境。绿植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通过蒸腾作用降低周围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加湿器则能缓解高温带来的空气干燥问题,让人感觉更加舒适。比如在室内摆放几盆绿萝、吊兰等植物,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室内小气候,营造更宜人的环境。
饮食调节上,除了食用绿豆汤、西瓜、苦瓜等清热解暑食物外,还可以多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燕麦、牛奶等。色氨酸是血清素合成的前体物质,适当补充有助于提升血清素水平,改善情绪。另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身体的燥热感,影响情绪稳定。可以制定夏季专属饮食计划,每周安排2-3次富含色氨酸食物的摄入,同时减少辣椒、油炸食品的食用频率。
心理调适方面,除了自我暗示、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还可以尝试一些专业的心理调节方法。比如情绪日记法,每天花10-15分钟记录当天的情绪变化、引发情绪的事件以及自己的应对方式,通过分析和反思,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从而进行针对性调整。也可以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从头部到脚部,依次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每次训练15-20分钟,能有效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进而改善情绪状态。例如,在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一次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坚持一周后,就可能会发现睡眠质量有所提升,情绪也更加稳定。
如果身边亲友出现“情绪中暑”症状,我们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耐心。主动倾听他们的烦恼,不要急于给出建议或评判,让他们尽情宣泄情绪。必要时,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科学的方法走出情绪困境。可以组织家庭聚会,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分享,互相倾听彼此在高温下的情绪困扰,增进家庭成员间的理解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