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洪奎  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南苑社会福利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7
518

高血压是威胁全球健康的流行病,我国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面对这一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单纯依赖西药快速降压或仅用中药调理都存在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逐渐成为医学界共识,通过“西药控压、中药调本”的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持久的治疗方案。

西药:精准控压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干预已形成系统化方案,其核心在于通过药物精准调节心血管功能。根据作用机制,降压药主要分为五大类。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这类药物起效快,尤其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但可能引发面部潮红、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达到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的效果。其优势在于保护心肾,尤其适用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患者,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干咳。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作用与ACEI类似,但干咳的发生率更低,患者耐受性更佳。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通过降低心率、减少心输出量来控制血压,同时能缓解心绞痛、心律失常,常用于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少血容量,尤其适合盐敏感性高血压或老年患者,但需定期监测电解质,避免低钾血症。

科学用药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血压波动特点等制订个体化方案。例如,合并心衰者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和ACEI;老年患者多从低剂量CCB开始;难治性高血压需联合用药。严格遵医嘱用药是关键,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可能导致血压反弹。

中药:调理体质

中医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范畴,认为其本质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导致的阴阳失衡。中药治疗并非直接降压,而是通过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改善患者体质,从而辅助控制血压。

1.经典方剂的应用

天麻钩藤饮:含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熄风药,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缓解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

镇肝熄风汤:以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等为主,针对肝肾阴虚、阳亢化风证,改善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半夏白术天麻汤:用于痰湿中阻型高血压,患者常伴胸闷、恶心、舌苔厚腻,方中半夏、陈皮可化痰理气。

2.针灸与外治法

针灸通过刺激百会、风池、太冲等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管弹性。临床研究显示,每周2~3次针灸治疗,可辅助降低血压5~10 mmHg。此外,穴位埋线、耳穴压豆等外治法常用于巩固疗效。

3.中药代茶饮

决明子、菊花、山楂等单味药泡水饮用,具有清肝明目、活血化瘀的作用。但需注意,中药代茶饮不能替代药物,且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避免与西药产生相互作用。

中医治疗特点:中药起效较慢,通常需2~4周显现效果,但长期服用可改善体质,减少西药用量。例如,部分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后,可将ACEI剂量减半而血压保持稳定。

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效应

1.优势互补,减少不良反应

西药起效快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乏力、干咳等不良反应,中药则通过调理体质增强患者耐受性。例如,ACEI导致的干咳可通过养阴润肺的中药方剂缓解;CCB引起的下肢水肿可配合茯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改善。

2.分层干预,精准管理

急性期:以西药为主,迅速控制血压,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稳定期:逐步加入中药,调理肝肾阴虚、痰湿内阻等体质偏颇,减少西药用量。

康复期:通过针灸、八段锦等非药物疗法,巩固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3.生活方式干预:不可忽视

无论中西药如何配合,健康生活方式都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

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增加钾摄入(香蕉、菠菜),采用DASH饮食模式(富含全谷物、蔬菜、低脂乳制品)。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配合太极拳等柔缓运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情绪管理:通过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焦虑激活交感神经。

睡眠: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需及时干预。

走出误区,科学管理高血压

误区一:凭感觉判断血压

高血压症状与血压水平无必然关联,部分患者无症状但已出现靶器官损害。家庭血压监测应每日早晚各1次,记录后定期复诊。

误区二:盲目追求“根治”

目前高血压无法根治,需长期管理。宣称“彻底治愈”的偏方或保健品可能含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存在安全隐患。

误区三:忽视季节变化

冬季血压易升高,夏季可能下降,需根据季节调整药物剂量。突然头晕或血压高于180/120 mmHg应立即就医。

未来展望:个体化治疗的精准时代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高血压治疗正迈向个体化阶段。例如,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对某类降压药更敏感;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可预测中药方剂的疗效。未来,中西医结合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每位患者定制管理方案。

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中西医结合模式通过整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记住: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健康生活,三者缺一不可。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