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静涛  单位:泸县方洞镇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9-03
2100

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以及废物的排泄。然而,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等因素,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日常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维护消化健康。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和胰腺等器官。它们协同工作,完成以下功能——

机械性消化:通过咀嚼、胃蠕动等物理方式分解食物,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好准备。

化学性消化:胃酸、胆汁、消化酶等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

吸收营养: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摄取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排泄废物: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完成身体的“清洁工作”。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与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酸反流至食管是主因,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是关键因素。肥胖者腹部压力大、长期吃辛辣油腻食物刺激胃酸分泌,都会增加发病风险。患者常感烧心,口中泛酸水,严重时胸痛,甚至引发食管炎、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治疗常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同时要少食多餐、避免睡前进食。

胃炎与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会引发胃炎。胃溃疡则是胃酸和胃蛋白酶过度侵蚀胃黏膜形成溃疡面。患者多有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还伴腹胀、恶心,严重者呕血或黑便。治疗上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关键,常用抗生素联合抑酸药治疗,患者要避免吃刺激性食物。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功能紊乱是核心,压力、饮食不当、肠道菌群失衡等都可能诱发。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部位不固定,多在进食后或排便前加重,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后症状缓解。治疗要调整饮食,采用低FODMAP饮食,补充益生菌,通过运动、心理咨询缓解压力。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导致炎症。患者会出现慢性腹泻,伴黏液或脓血,还有腹痛,长期患病体重下降。常用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病情严重、药物无效者需手术。

脂肪肝。肥胖、酗酒、高脂饮食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影响肝脏功能。早期通常无症状,病情发展严重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出现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减重、戒酒、改善饮食结构是治疗关键。

胆结石。胆固醇或胆色素在胆囊内沉积形成结石,长期高脂饮食、不规律进食增加发病风险。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总管时,患者右上腹剧痛,即胆绞痛;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排泄不畅,会出现黄疸。小结石可药物溶石,大结石或药物无效者需手术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胃镜可以清晰地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肠镜则用于观察大肠的病变,是发现大肠息肉和早期大肠癌的重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可评估肝、胆、胰等器官形态和结构,发现占位性病变、结石等问题。

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通过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ALT、AST、胆红素等指标,反映肝脏功能状态。

粪便检查。隐血试验可筛查消化道出血,对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有重要意义。

日常保护消化健康的方法

饮食调整。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均衡营养,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全谷物,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量饮水,每天保证1.5~2L水分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生活方式改善。戒烟限酒:酒精和烟草会损伤胃黏膜。控制体重:肥胖增加GERD和脂肪肝风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消化。

心理调节。长期压力可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减压,保持心情舒畅。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做胃肠镜检查,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者更应重视,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警惕危险信号

若出现持续腹痛、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可能是消化系统肿瘤信号;呕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黄疸意味着肝脏或胆道系统可能有问题;长期腹泻或便秘也可能是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通过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