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被麻醉医生称为“生命线工程”,那就是气道管理。它如同为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搭建一条畅通的呼吸通道,直接决定着手术能否安全进行。
为何气道管理是麻醉的“重中之重”
呼吸是生命的基本体征,而麻醉药物(尤其是全身麻醉药)会抑制呼吸中枢和呼吸肌功能,导致患者自主呼吸减弱或消失。同时,麻醉状态下患者的咽喉反射(如咳嗽、吞咽)也会变得迟钝,呕吐物、分泌物等极易进入气道引发窒息。
气道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氧气能顺利进入肺部,二氧化碳能及时排出体外。这就像为患者的呼吸系统“保驾护航”,避免出现缺氧(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蓄积(引发酸中毒)等致命问题。
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麻醉相关严重并发症与气道管理不当有关,如困难气道导致的缺氧性脑损伤、心跳骤停等。因此,麻醉医生在术前会花大量时间评估患者气道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
气道管理的“常规操作”有哪些
1.面罩通气:麻醉诱导与短小手术的首选
在全身麻醉诱导(让患者从清醒进入麻醉状态)阶段,或进行时间短(如10-30分钟)的浅表手术(如脂肪瘤切除)时,麻醉医生会使用面罩覆盖患者口鼻,通过麻醉机输送氧气和麻醉气体。
操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大小合适的面罩(贴合口鼻周围皮肤,不漏气);轻轻托起患者下颌,打开气道(避免舌后坠堵塞气道);观察胸廓起伏,确保通气有效(缺氧时患者嘴唇会发绀)。
2.气管插管:中大型手术的“标准配置”
对于需要肌肉松弛、手术时间长(如开腹手术、胸腔手术)或术中可能出现大出血、呕吐风险高的患者,气管插管是最可靠的气道管理方式。过程如下:麻醉诱导后,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弛;麻醉医生用喉镜暴露声门(喉部的“门户”),将一根带气囊的导管通过声门插入气管;气囊充气后封闭导管与气管之间的间隙,防止反流物进入肺部,同时连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气管插管能有效保护气道,但对患者气道条件有要求,如口腔结构正常、颈部活动自如等。
3.喉罩:介于面罩与插管之间的“折中选择”
喉罩是一种插入咽喉部的通气装置,其前端呈碗状,能罩住声门上方区域,无需插入气管。适用于短小手术、困难气道预处理或作为插管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优点是操作简单、对气道刺激小,患者术后喉咙不适(如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生率低于气管插管,但密封效果不如气管插管,不适合长时间手术或存在反流风险的患者(如肠梗阻、胃排空延迟)。
麻醉医生的“棘手挑战”
并非所有患者的气道都易于管理,约1%-3%的患者会出现“困难气道”——即面罩通气困难或气管插管困难,常见于以下情况:肥胖(颈部短粗、下颌小);小下颌、高喉头、牙齿突出或缺失;颈部活动受限(如颈椎病、颈部瘢痕);口腔内肿瘤、扁桃体肿大等气道梗阻因素。
面对困难气道,麻醉医生会启动“应急预案”:术前评估:通过“Mallampati分级”(观察患者张口时能看到的咽部结构)、颈部活动度测量等,提前识别困难气道风险;备好“救命工具”:如视频喉镜(通过摄像头清晰显示声门)、纤维支气管镜(可经鼻腔或口腔引导插管)、喉罩、环甲膜穿刺针(极端情况下穿刺颈部气道供氧)等;采用“清醒插管”:对高风险患者,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表面麻醉咽喉部)进行插管,避免麻醉后无法通气的危局。
患者如何配合气道管理
术前告知: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特殊情况,如打鼾严重、既往插管困难、假牙或松动牙齿、过敏史等;
禁食禁水:严格遵守术前禁食8小时、禁饮2小时的要求,减少胃内容物,降低反流误吸风险;
放松心态:麻醉诱导时按照医生指令深呼吸,避免紧张导致的喉部肌肉痉挛;
术后护理:全麻术后可能出现喉咙不适,可少量多次饮水缓解,避免剧烈咳嗽(尤其气管插管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