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蚕豆病医学名称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个名字源于一个典型特征:患者食用蚕豆或吸入蚕豆花粉后,可能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简单来说,它就是由于体内缺乏一种叫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关键酶,导致红细胞变得脆弱,在遇到某些特定物质(如蚕豆中的成分)时容易破裂,从而引发贫血、黄疸等一系列症状的遗传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海南、两广、云贵川等地区为高,不过随着人口流动增加,患病率较低的地区也有升高趋势。
蚕豆病属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负责编码G6PD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如果这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缺陷的,就一定会发病。因此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如果只有一条是缺陷的,她多为表现正常的“携带者”,如果两条都是缺陷的,则会发病。因此,即使是无症状的携带者母亲也可能生下G6PD缺乏症的患儿。
G6PD是人体内参与磷酸戊糖途径的一种重要酶。它的核心作用是维持红细胞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就像是红细胞的“抗氧化剂”或“保护盾”,能保护红细胞膜免受氧化性物质的攻击,保持其稳定性。当G6PD缺乏时,这个“保护盾”就会失效,红细胞膜容易受到氧化损伤而破裂(即“溶血”)。蚕豆中含有多种具有氧化作用的物质(如蚕豆嘧啶、多巴等)。当G6PD缺乏者食用蚕豆后,这些氧化物质进入体内,会对没有足够保护的红细胞发起“攻击”,导致大量红细胞在短时间内破裂。
除了蚕豆,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能诱发溶血,患者需要严格避免接触以下具有氧化性的物质:食物类:蚕豆及蚕豆制品,如粉丝、酱油等,购买时需注意成分;苦瓜、蓝莓;某些不合规的“蚕豆零食”。药物类:阿司匹林、非那西丁、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伯氨喹、奎宁、呋喃唑酮、呋喃妥因、氯霉素、一些水溶性维生素K、樟脑丸等。一些中药,如黄连、金银花、牛黄、珍珠粉等,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病毒或细菌感染本身产生的应激和毒素也可能诱发溶血。
患者在接触诱因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症状,通常表现为突发畏寒、发热、全身乏力、腰背和腹痛、面色苍白或苍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疲劳、黄疸(皮肤、巩膜变黄)、浓茶色或酱油色尿(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急性发作时,立即停止接触和食用可疑物质。补充大量液体,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中沉积)。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输血以纠正严重贫血。
目前蚕豆病无法根治,但我们仍然可以积极预防,如密切观察G6PD缺乏的新生儿,及时治疗急性溶血可以避免发生严重的黄疸甚至核黄疸,在围手术期或麻醉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氧化应激药物。因此,在高危地区对大规模人群特别是孕产妇和新生儿进行G6PD筛查检测是十分重要的。
蚕豆病(G6PD缺乏症)不是简单的“对蚕豆过敏”,而是一种遗传性的酶缺乏疾病。它的核心问题是红细胞容易因氧化应激而破裂。虽然无法根治,但只要不接触诱发物就与健康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因此管理此病的关键在于预防,通过严格规避诱因,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