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洋  单位: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10-17
39

在急诊医学领域,休克被称为生命的隐形杀手。这种由多种病因引发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综合征,会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若未及时干预,可在短时间内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急救模式在稳定休克患者生命体征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既发挥西医快速纠正病理生理紊乱的作用,又借助中医辨证施治调节机体平衡,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休克急救的黄金窗口期:西医先行稳基础

休克抢救的核心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西医在快速识别、对症干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休克发生后的黄金1小时内采取有效措施,是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1.快速评估与病因干预:急救人员需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生命体征评估,通过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等指标判断休克类型。对于失血性休克,立即采用止血带压迫、手术止血等方式控制出血。感染性休克需快速使用广谱抗生素,过敏性休克则优先注射肾上腺素。

2.循环支持关键措施:建立静脉通路是基础,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快速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输液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尿量,以此评估肾脏灌注情况,避免液体过量引发肺水肿。若血压持续偏低,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mmHg以上,保障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

3.呼吸与代谢监测: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出现呼吸衰竭时及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同时监测血气分析,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异常,避免代谢性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

中医辨证施救:扶正祛邪助复苏

中医将休克归为“厥证”“脱证”范畴,认为其病机核心是“阳气欲脱、气血逆乱”,在急救中注重“扶正固本、调和气血”,可与西医措施形成互补,减少并发症发生。

1.急救穴位刺激:针刺或艾灸关键穴位能快速改善微循环。针刺人中穴可开窍醒神,促进意识恢复,操作时需垂直进针0.3-0.5寸,采用捻转提插手法增强刺激。内关穴能调节心率,改善心肌供血,足三里穴可健脾益气,增强机体耐受能力。对于阳气衰竭者,艾灸关元、气海穴,通过温热刺激激发阳气,缓解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症状。

2.中药制剂应用:在西医抗休克治疗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可提升疗效。如参附注射液具有回阳救逆功效,适用于阳气虚脱型休克,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生脉注射液可益气养阴,用于感染性休克后期或失血性休克恢复期,减少低血压反弹。血必净注射液则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减轻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炎症反应。

3.辨证施护要点:根据患者体质和证型调整护理方案。对于热厥者,保持环境凉爽,避免温热饮食,可适当补充凉性的绿豆汤。寒厥者注意保暖,可饮用生姜红糖水等温阳饮品。气阴两虚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小米粥、山药汤等,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中西医结合优势:协同增效降风险

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急救休克可实现“1+1>2”的效果。西医快速纠正循环衰竭,为机体争取时间;中医调节机体整体平衡,减少西医治疗的副作用,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

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西医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配合血必净注射液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失血性休克患者在输血输液后,使用参麦注射液能改善贫血状态,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过敏性休克患者在使用肾上腺素后,针刺合谷、曲池穴可减轻过敏反应,降低复发风险。

中西医结合急救需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救初期以西医措施为主,快速稳定生命体征,病情缓解后,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调理机体,促进器官功能恢复,降低远期健康风险。

结论

休克急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西医结合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掌握基础急救知识,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科学施救,才能最大限度守护生命安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西医结合急救体系将更加完善,为休克患者带来更多生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