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雪眉  单位:梧州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5
542

从重症监护室(ICU)转出,本是康复路上的重要转折,但许多患者却面临新挑战 —— 肌无力。受疾病、长时间卧床或治疗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受限,穿衣、进食等日常行为都需依赖他人,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此时,科学的居家康复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肌力,重新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掌握正确的康复方法,是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一步。

一、康复前的评估与准备

居家康复前,全面医学评估是基础。患者需接受肌力分级测定,医生通过观察肌肉收缩力量和肢体活动情况,判断肌力受损程度;同时检查关节活动度,明确是否存在关节僵硬问题;还会评估心肺功能,确定康复训练强度。例如,肌力较弱的患者初期训练强度需严格控制。

家庭环境改造关乎康复安全。移除客厅、走廊杂物防绊倒;卫生间、楼梯装扶手方便抓握;调整家具留出宽通道,便于轮椅、助行器通行。同时,地面可铺防滑垫,保持干燥,洗澡时放防滑凳,这些能有效减少滑倒等意外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准备康复设备。行动困难的患者可选用轮椅,方便移动;站立不稳的患者借助助行器辅助行走;还有弹力带、哑铃等小型器械,可用于肌力训练。选择设备时,要确保其尺寸合适、质量可靠。

二、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以被动运动为主,家属或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活动关节、拉伸肌肉,每个关节重复 5 - 10 次,每天 2 - 3 组,避免肌肉萎缩。随着肌力提升,逐步过渡到主动运动,如抬臂、抬腿,后期可使用弹力带、哑铃进行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平衡与协调训练能降低跌倒风险。先从坐立平衡练习开始,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手离开支撑物保持坐姿稳定;熟练后进行站立训练,双手扶墙或扶手慢慢站起,维持站立姿势 1 - 2 分钟;最后进行步态训练,练习正常行走步伐,每天训练 30 - 40 分钟。

呼吸功能锻炼对呼吸肌无力患者尤为重要。腹式呼吸训练时,患者平躺在床上,双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缩唇呼吸则是用鼻子吸气,撅起嘴唇缓慢呼气,两种方法每次练习 10 - 15 分钟,每天 3 - 4 次。同时,从穿衣、洗漱等小事入手,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时,先练习穿脱宽松衣物,逐渐过渡到复杂衣物。

三、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饮食方面,患者应注重营养搭配,选择鸡蛋、鱼肉、米粥等高蛋白、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物,为肌肉修复提供充足营养。进食时,务必保持端坐位,控制进食速度,防止呛咳发生。对于卧床患者,家属需协助其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并用温水清洁皮肤,在肘部、骶尾部等骨突出部位放置减压床垫,降低压疮风险。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白天适当午休,避免过度劳累,为身体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四、心理支持与家庭关怀

转出 ICU 后,肌无力导致的身体功能衰退,易使患者陷入焦虑、抑郁。家属需耐心倾听其心声,鼓励倾诉感受,用积极话语帮其树立康复信心。沟通时避免否定或刺激性语言,多给予理解与支持。还可鼓励患者通过电话、视频联系亲友,身体允许时参与社区活动,丰富精神生活,缓解孤独,以积极心态面对康复。

五、并发症预防与应急处理

长期卧床会显著增加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风险。预防需定时翻身,每 2 小时一次,配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日常穿抗血栓压力袜,身体允许时适当活动下肢如屈伸,降低血栓几率;坚持肌肉训练,延缓萎缩。

预防压力性损伤(褥疮)是核心任务,具体检查部位包括后脑勺、肩胛骨、手肘、骶尾骨(屁股尖)、脚跟、脚踝外侧,还有背部隆起处、髋部两侧、膝关节内外侧、耳廓、尾骨上方、大腿外侧等易受压部位,需每日查看皮肤有无发红、破损。

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肌无力危象或跌倒,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六、定期复查与长期康复管理

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每 1 - 3 个月进行一次肌力、心肺功能等检查。医生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如增加训练强度或更换训练方式。居家康复是长期过程,目标为逐步提升自理能力,从独立完成日常事务到回归社会、参与工作与社交。

结语

走出 ICU 后的居家康复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只要患者与家属掌握科学方法,做好评估准备、坚持康复训练、注重日常护理,就能逐步恢复肌力,提升生活质量。保持信心,积极应对,定能重返正常生活轨道。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8
来源:佛山复星禅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