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肝脏疾病,它会使肝功能持续受损,引发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过去,很多人认为肝硬化一旦形成就无法逆转,只能坐等病情恶化。但随着医学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肝硬化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通过科学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的肝脏功能和结构能够得到改善。
一、了解肝硬化的基础知识
肝硬化是肝细胞反复变性坏死,纤维组织持续增生,进而破坏肝脏正常结构的疾病。正常肝脏的肝细胞排列有序,而肝硬化时,坏死区域被纤维瘢痕取代,致使肝脏变硬、变形。
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脂肪肝、胆汁淤积等是肝硬化的常见诱因。乙肝、丙肝病毒长期侵蚀会损伤肝细胞;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物会毒害肝脏;脂肪肝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也会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症状轻微易被忽视,进入失代偿期则会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腹水等严重症状,甚至诱发肝性脑病。
二、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将肝硬化归为 “积聚”“臌胀” 范畴,认为病因主要涉及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等。情绪长期抑郁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之邪,会使湿热在体内积聚,损伤肝脏。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对于肝郁脾虚型患者,常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针对瘀血阻滞的情况,会选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此外,中医还有多种特色疗法。穴位敷贴通过在神阙、足三里等穴位贴敷中药,药物经皮肤吸收,调节脏腑功能;中药灌肠利用肠道吸收药物,减轻肝脏代谢负担,促进毒素排出;艾灸肝俞、脾俞等穴位,能温通经络,改善肝脏血液循环,辅助缓解症状。
三、西医对肝硬化的治疗手段
西医治疗肝硬化首先针对病因。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少对肝脏的持续损伤;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严格戒酒是治疗基础。
对症治疗方面,当患者出现腹水,会使用利尿剂促进水分排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危急并发症,通过内镜下套扎、硬化剂注射等手段止血。对于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是重要治疗选择,但需严格评估适应证,术后也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能实现优势互补。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利尿剂等可快速控制病毒复制、消退腹水,缓解患者紧急症状;中医从整体出发,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肝脏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促进肝细胞修复。
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受益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张先生因乙肝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腹水和肝功能异常。采用西医抗病毒、利尿治疗,配合中医疏肝健脾、利水渗湿的中药方剂及穴位敷贴。经过半年治疗,腹水消退,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肝脏纤维化程度减轻,延缓了疾病进展。同时,中西医结合还能降低腹水复发、肝性脑病发作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五、肝硬化患者日常护理要点
饮食管理对肝硬化患者至关重要。应遵循低脂、高蛋白、易消化原则,多吃鸡蛋、鱼肉、牛奶等优质蛋白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坚硬食物,防止划伤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严格控制盐和水分摄入,减轻腹水症状。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必须严格戒烟戒酒,减少对肝脏的刺激。面对疾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要正确认识疾病,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六、定期复查与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是监测病情的关键。患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了解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变化;通过腹部超声观察肝脏形态、有无腹水;检测甲胎蛋白筛查肝癌风险。一般建议代偿期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失代偿期患者缩短至1-3个月。
出现呕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意识障碍可能是肝性脑病发作,一旦出现这些紧急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救治。肝硬化治疗是长期过程,患者要坚持规范治疗,定期复诊,与医生密切配合,防止病情恶化。
结语
肝硬化并非不可战胜,中西医结合治疗为逆转病情提供了有效途径。患者了解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护理,定期复查,就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重获健康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