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晔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6
652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吸收的核心系统。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且易因季节变化加重。顺应四季气候特点调整饮食与作息,可帮助脾胃恢复运化功能,增强体质。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四季特性,为脾胃虚弱者提供科学养生建议。

一、春季养生:疏肝健脾,防风邪侵袭

气候特点:春属木,风邪盛行,气温波动大,人体阳气初升但尚未充盈,脾胃易受外邪干扰。

养生重点:疏肝气以助脾运,避风邪以护胃阳。

饮食调理:

甘味入脾:春季宜选甘平食物,如粳米、红枣、山药、南瓜,可补益脾气。

少酸多辛:酸味收敛,可能抑制肝气疏泄,影响脾运;辛味(如葱、姜、蒜)能发散风邪,促进阳气升发,但需少量使用,避免刺激胃黏膜。

忌生冷油腻:生菜、冷饮等易伤胃阳,油炸食品增加脾胃负担,建议以温热、软烂食物为主,如小米粥、蒸胡萝卜。

作息调整:

晚睡早起:顺应春季昼长夜短的特点,但不宜晚于23点入睡,早晨6-7点起床,以助阳气升发。

适度运动:选择舒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拳,促进气血运行,但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保暖防风:春季风邪易侵,尤其是腹部,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

二、夏季养生:清暑化湿,护脾胃阳气

气候特点:夏属火,湿热交蒸,人体阳气外浮,脾胃内虚,易出现食欲下降、腹泻等问题。

养生重点:清暑热而不伤阳,化湿浊而不助腻。

饮食调理:

清淡易消化:以粥、汤面为主,搭配冬瓜、丝瓜、黄瓜等利湿蔬菜,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

适度补钾:夏季出汗多,易导致电解质失衡,可适量食用香蕉、菠菜(焯水后切碎)补充钾元素,维持肌肉正常功能。

忌贪凉饮冷:冷饮、冰镇水果会直接损伤胃阳,引发胃痛或腹泻,建议常温食用或温热后进食。

作息调整:

午休养心:夏季昼长,午间(11点-13点)小憩20-30分钟,可养心神、缓疲劳,间接减轻脾胃负担。

避免熬夜:夜间属阴,熬夜会耗伤脾胃阴液,导致口干、便秘,建议23点前入睡。

适度纳凉: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26℃左右),避免直吹腹部,防止寒邪入侵。

三、秋季养生:润燥养阴,防脾胃积滞

气候特点:秋属金,燥气当令,人体津液易耗,脾胃运化功能可能因干燥而减弱,出现便秘、腹胀等症状。

养生重点:滋阴润燥以助运化,消食导滞以防积滞。

饮食调理:

滋阴润肺:选择白色食物,如银耳、百合、莲藕、梨(蒸熟后食用),可缓解秋燥对脾胃的影响。

少辛增酸:辛味发散易耗津液,酸味收敛可助脾胃运化,可适量食用山楂(需煮烂)、乌梅(少量),但胃酸过多者慎用。

避免过补:秋季进补需循序渐进,脾胃虚弱者不宜直接食用阿胶、鹿茸等滋腻补品,可先从山药、红枣、核桃等平和食物入手。

作息调整:

早睡早起:秋季昼短夜长,早睡(22点前)可养阴,早起(6-7点)顺应阳气收敛,避免熬夜伤阴。

适度运动:选择登山、慢跑等运动,促进排汗排毒,但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防止津液过度损耗。

保持情绪稳定:秋季易情绪低落,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舒缓压力,避免肝气郁结影响脾胃。

四、冬季养生:温补脾肾,避寒邪伤阳

气候特点:冬属水,寒邪盛行,人体阳气内藏,脾胃需更多能量维持运化,易因受寒出现胃痛、腹泻等问题。

养生重点:温补脾肾以固根本,避寒就温以护阳气。

饮食调理:

温热为主:选择根茎类食物,如红薯、土豆、萝卜,搭配羊肉(炖烂)、鸡肉等温性食材,但需去皮去脂,减少油腻。

黑色入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冬季可适量食用黑芝麻、黑豆、黑木耳,以补肾健脾。

忌生冷硬食:生鱼片、冷沙拉等易伤胃阳,坚果需烤熟或煮烂后食用,避免划伤胃黏膜。

作息调整:

早睡晚起:冬季宜“藏”,早睡(21-22点)养阳气,晚起(7-8点)避寒邪,但需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

晒太阳补阳: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晒背部(督脉所在)15-20分钟,可温通经络,增强脾胃功能。

保暖防寒:重点保护腹部、脚踝,可穿高腰裤、厚袜子,避免寒从脚下生。

脾胃虚弱者的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结合季节特点调整饮食与作息。春季疏肝、夏季清暑、秋季润燥、冬季温补,四季各有侧重,但核心在于“温和、规律、适度”。通过科学调理,脾胃功能可逐步恢复,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记住:养生无捷径,贵在持之以恒。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