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大脑深处,隐藏着一种如同“定时炸弹”般的疾病——颅内动脉瘤。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就像自行车胎鼓起了一个包,随时可能破裂,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颅内动脉瘤的惊险救治世界,了解那些守护大脑健康的“拆弹专家”。
隐匿的“炸弹”:颅内动脉瘤的危害
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就像一颗隐藏在暗处的“炸弹”,难以被察觉。然而,一旦动脉瘤破裂,血液会瞬间涌入蛛网膜下腔,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这种头痛常被形容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同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极高,首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可达30% - 40%,而且即使患者幸运地存活下来,动脉瘤还有再次破裂的风险,再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会更高。此外,出血后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精准的“侦察兵”:诊断颅内动脉瘤
要拆除大脑里的这颗“炸弹”,首先需要精准地找到它的位置。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有脑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它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的形态和结构,能够准确地发现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不过,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
CTA和MRA则是无创检查方法。CTA通过CT扫描和计算机重建技术,快速、准确地显示颅内血管情况;MRA利用磁共振成像原理,无需注射造影剂,就能对血管进行成像。这两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风险较小,常作为颅内动脉瘤的筛查手段。
勇敢的“拆弹专家”:颅内动脉瘤的救治方法
开颅夹闭术
开颅夹闭术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中,神经外科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开一个骨窗,暴露动脉瘤所在的部位,然后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动脉瘤的颈部夹闭,阻断血液进入动脉瘤,从而防止其破裂出血。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处理动脉瘤,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还可能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感染、出血、神经功能损伤等。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医生通过在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插入血管,沿着血管一直到达动脉瘤的部位。然后,通过导管将微弹簧圈等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从而闭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状况较差或动脉瘤位置较深的患者。不过,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且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术后“守护者”:康复与随访
颅内动脉瘤患者成功接受治疗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术后的康复和随访同样重要。
在康复阶段,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防止血压升高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颅内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预防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随访是监测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和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有复发迹象或其他并发症。一般来说,术后3 - 6个月应进行第一次复查,之后根据情况,每年或每两年复查一次。
颅内动脉瘤就像一颗隐藏在大脑里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但幸运的是,我们有精准的诊断方法、勇敢的“拆弹专家”以及完善的术后康复和随访体系。通过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许多患者能够成功拆除这颗“炸弹”,重获健康。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让“拆弹专家”为大脑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