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秀芹  单位:东营市利津县盐窝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8854

脱水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指人体因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导致体液容量减少,进而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脱水并非单一症状,而是涉及循环、神经、泌尿等多个系统的综合表现。

一、皮肤弹性:水分流失的“晴雨表”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含水量直接反映体液平衡状态。脱水时,皮肤细胞因水分减少而皱缩,导致弹性下降。临床检查中,医生常通过“皮肤回弹试验”评估脱水程度:用拇指和食指捏起手背或前臂皮肤,松手后观察皮肤恢复原状的时间。正常皮肤可在1-2秒内恢复平整,而脱水患者皮肤回弹速度明显延迟,严重时甚至出现“帐篷征”(皮肤长时间保持捏起状态)。这一体征的机制与真皮层含水量密切相关。脱水时,真皮层胶原蛋白纤维因缺水而黏连,导致皮肤弹性降低。研究显示,轻度脱水时皮肤弹性下降约10%-15%,重度脱水时可达30%以上。皮肤干燥、脱屑、皱褶加深也是脱水的伴随表现,尤其在老年人或营养不良患者中更为明显。

二、黏膜状态:水分缺失的“预警器”

黏膜是体液丢失的敏感区域,其干燥程度可直接反映脱水状态。口腔黏膜是临床观察的重点:脱水患者常出现口干、舌面干燥、唾液黏稠等症状,严重时可见舌面裂纹或黏膜溃疡。眼结膜的干燥程度同样具有诊断价值:正常结膜湿润光滑,脱水时结膜失去光泽,出现皱褶或凹陷,严重时可出现“毕脱斑”(角膜缘结膜干燥形成的白色环状斑块)。

黏膜干燥的机制与体液分布失衡有关。脱水时,血液浓缩导致黏膜血管灌注减少,同时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功能受抑制,进一步加重黏膜干燥。研究指出,当血浆渗透压升高5%-10%时,即可出现黏膜干燥症状。鼻腔黏膜干燥可能引发鼻出血,呼吸道黏膜干燥则增加感染风险。

三、循环系统:血容量不足的“连锁反应”

脱水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早期表现为心率加快,这是机体通过增加心输出量维持血压的代偿机制。脱水患者静息心率常超过100次/分钟,严重时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0mmHg)。血压下降是脱水进展的标志,当血容量减少超过15%时,收缩压可能降至90mmHg以下。

循环衰竭的体征包括皮肤苍白、四肢厥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按压指甲后恢复红润时间>2秒)。严重脱水时,患者可能出现休克表现,如意识模糊、尿量<0.5ml/kg/h。研究显示,脱水导致的血容量减少每降低1%,心输出量下降约1.5%,进一步加剧组织缺氧。

四、神经功能:电解质紊乱的“蝴蝶效应”

脱水常伴随电解质失衡,尤其是钠、钾离子的异常,对神经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轻度脱水可能仅表现为头晕、乏力,但随着电解质紊乱加重,患者可出现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低钠血症(血钠<135mmol/L)引发肌肉痉挛、抽搐;高钠血症(血钠>145mmol/L)则导致烦躁、谵妄甚至昏迷。

神经功能异常的机制与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有关。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分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导致脑细胞脱水。研究显示,血钠每升高10mmol/L,脑细胞体积可缩小6%-8%,引发头痛、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低钾血症可影响神经传导速度,导致肢体麻木、腱反射减弱。

五、尿液特征:肾脏调节的“最后防线”

肾脏是维持体液平衡的核心器官,脱水时通过减少尿量、浓缩尿液来保留水分。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约1500-2000ml,脱水患者尿量常<400ml/日,甚至出现无尿。尿液颜色加深是脱水的直观表现,从淡黄色变为深黄色、琥珀色,严重时可呈浓茶色。

尿比重是评估脱水程度的量化指标。正常尿比重为1.010-1.025,脱水时尿比重可升高至1.030以上。尿渗透压升高、尿钠浓度降低(<20mmol/L)也提示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尿量减少并非脱水特异性表现,需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

脱水诊断需结合多维度体征进行综合评估。皮肤弹性下降、黏膜干燥提示体液丢失,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反映血容量不足,神经功能异常与电解质紊乱相关,尿液特征则揭示肾脏调节状态。临床实践中,医生常通过“脱水评分系统”量化体征,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儿童脱水评估表”,涵盖一般状态、黏膜、眼窝、皮肤弹性等指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