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晋玉  单位:山东颐养健康集团肥城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24
438

血液系统疾病种类繁多,从常见的贫血到复杂的白血病、淋巴瘤,其诊断需要综合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维度信息。在众多检测手段中,流式细胞术凭借其高通量、多参数、高灵敏度的特点,成为血液病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技术原理

流式细胞术通过激光激发荧光标记的抗体,对单个细胞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快速定量分析。其核心流程可分为三步:

细胞标记:将患者样本中的细胞与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共孵育。这些抗体针对细胞表面或内部的特定抗原(如CD3、CD19、CD34等),形成"抗原-抗体-荧光染料"复合物。

液流聚焦:在压力作用下,细胞悬液与鞘液形成同心层流,使细胞逐个通过激光检测区,避免细胞重叠导致的信号干扰。

信号采集与分析:激光激发荧光染料产生散射光和荧光信号。前向散射光(FSC)反映细胞大小,侧向散射光(SSC)反映细胞内部复杂度,而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则对应特定抗原的表达水平。计算机系统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生成多维数据矩阵。

临床应用

(一)白血病与淋巴瘤的免疫分型。传统形态学检查仅能描述细胞形态异常,而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组合,可明确白血病/淋巴瘤的细胞来源及分化阶段。例如,急性白血病:通过CD45/SSC设门区分髓系与淋系原始细胞,结合CD34、HLA-DR、CD117等标记判断分化程度。淋巴瘤:利用CD5、CD10、CD23、κ/λ轻链等标记,可鉴别B细胞淋巴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与T细胞淋巴瘤(如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并检测克隆性B细胞增殖。

(二)微小残留病(MRD)监测。化疗或移植后,残留的恶性细胞数量可能低于传统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阈值。流式细胞术通过设计多色抗体组合(如8-10色方案),可检测低至10⁻⁴至10⁻⁶水平的异常细胞。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CD45/CD19/CD34/CD10/CD38/CD58/CD123等标记,构建“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追踪治疗后的克隆演变。慢性髓性白血病:监测BCR-ABL1阳性细胞比例,评估靶向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

(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诊断。PNH是由于PIG-A基因突变导致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蛋白缺失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如CD55、CD59)的表达缺失,可确诊PNH并量化克隆大小,灵敏度远高于传统Ham试验。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全程监测。移植前:检测供者造血干细胞表面CD34、CD90、CD49f等标记,评估干细胞数量与活性。移植后:监测嵌合状态(供者细胞占比)及免疫重建情况(如T细胞亚群、NK细胞比例),预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风险。

技术优势

(一)高通量与多参数分析。传统方法每次检测仅能获取1~2个参数,而现代流式细胞仪可同时分析20个以上参数。例如,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通过检测CD38、CD138、CD56、CD19、CD45等标记,可区分正常浆细胞与异常克隆性浆细胞,并评估疾病分期。

(二)高灵敏度与特异性。荧光标记抗体的结合可放大信号,使流式细胞术能检测低至数百个拷贝的抗原分子。例如,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流式细胞术可检测PML-RARA融合蛋白的表达,辅助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诊断。

(三)动态监测与预后评估。通过定期检测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样本,流式细胞术可实时反映疾病进展。例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38、ZAP-70等标记的表达水平与疾病侵袭性相关。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前后CD30阳性肿瘤细胞比例的变化可预测复发风险。

流式细胞术以其独特的“细胞指纹识别”能力,已成为血液病诊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从疾病诊断到疗效监测,从克隆追踪到免疫重建评估,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看得见”的细胞水平证据,推动血液病治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