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支气管永久性扩张、变形,导致痰液滞留和反复感染。据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支扩患病率达1.2%,其中反复感染是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肺功能加速衰退甚至呼吸衰竭的主要诱因。
一、支扩为何容易反复感染?3大机制揭秘
支扩患者的气道结构与免疫功能存在双重缺陷,为细菌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温床”。
1.痰液“清道夫”功能丧失,细菌安营扎寨
健康人的气道黏膜会分泌黏液,黏附吸入的灰尘、细菌,并通过纤毛摆动将痰液排出体外(类似“传送带”)。而支扩患者的气道因弹性纤维破坏、黏膜纤毛功能受损,痰液无法顺利排出,形成黏稠的“痰栓”。这些痰栓不仅堵塞气道,更成为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的“培养基”,导致反复感染。
2.气道防御屏障被打破,细菌长驱直入
支扩患者的气道黏膜因长期炎症刺激变得充血、水肿,甚至出现溃疡。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如IgA)和抗菌肽(如防御素)分泌减少,无法有效杀灭入侵细菌。同时,气道扩张导致局部氧气浓度降低,为厌氧菌(如拟杆菌属)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加剧感染复杂性。
3.肺功能下降,细菌清除能力减弱
支扩患者常伴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肺纤维化,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当细菌在气道定植后,身体难以通过咳嗽或免疫反应将其清除,感染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发展为慢性化脓性炎症(如肺脓肿)。
二、预防感染的5大核心策略:从日常细节到医疗干预
策略1:科学排痰,打破“痰液-感染”循环
关键目标:每日主动排痰,减少痰液滞留时间。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不同体位(如病变在左肺上叶,可采取右侧卧位,头低脚高30°),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利用重力促进痰液排出。
振动排痰:使用振动排痰仪或家人轻拍背部(从下往上、从外往内),帮助松动痰液。
主动咳嗽训练:深吸气后屏气3秒,用力咳嗽(可配合“哈”声),每日练习5-10次。
辅助工具:雾化吸入生理盐水(3-5ml)或祛痰药(如氨溴索),稀释痰液后更容易咳出。
患者案例:58岁的王女士通过每日体位引流+振动排痰,痰量从每日100ml减少至30ml,感染频率从每年4次降至1次。
策略2:严格戒烟,远离空气污染
戒烟:烟草中的焦油会破坏气道纤毛功能,尼古丁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吸烟者支扩感染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
避免二手烟/厨房油烟:烹饪时开窗通风,使用抽油烟机;外出佩戴口罩(如N95)减少吸入污染物。
空气净化:雾霾天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HEPA滤网)。
策略3:接种疫苗,构建免疫屏障
流感疫苗:每年秋季接种,降低流感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支扩患者流感后肺炎发生率是健康人的5倍)。
肺炎球菌疫苗:推荐接种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或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23),覆盖常见致病菌株。
策略4: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滋生
急性感染期:根据痰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用环丙沙星、头孢他啶),疗程通常7-14天。
稳定期:不推荐长期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可能引发耐药和二重感染),但可考虑吸入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或定期雾化消毒气道(需医生评估)。
警惕耐药信号:若同一抗生素连续使用3个月后效果下降,需及时调整方案。
策略5:定期随访,早发现早干预
每3-6个月复查:包括肺功能(FEV1/FVC)、胸部CT、痰培养,评估病情进展。
症状监测:若出现痰量增多、颜色变黄/绿、发热、胸痛,提示可能感染,需立即就医。
肺康复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排痰能力。
三、特殊人群防护:儿童、老人需更谨慎
儿童支扩:多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纤毛运动障碍)或反复肺炎引起,需重点预防呼吸道感染(如避免接触患病人群),并通过游泳等运动增强肺功能。
老年支扩: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感染后易引发多器官衰竭,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并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预防病毒激活诱发肺炎)。
四、总结:预防感染,支扩管理的“生命线”
支扩虽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预防感染,患者完全可以实现“少发病、少住院、保肺功能”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