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婷  单位:费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619

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危急病症,常伴随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其发生迅速且危及生命,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急性心梗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急性心梗的标准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恢复血流,挽救心肌。

一、入院前的护理准备

在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前,护理人员需迅速评估患者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确认病情的紧急性。由于患者可能因突发病情感到焦虑,护士应及时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其恐惧感,并在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中,详细介绍治疗方案,减轻患者对介入治疗的不安。同时,护士还需进行清洁穿刺部位、消毒并建立静脉通道等术前准备,保证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二、介入治疗前的护理

在急性心梗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全面评估患者,包括核实病史、过敏史和其他相关医学信息,确保治疗的安全性。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帮助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做好禁食、清洁穿刺部位等术前准备,并确认术前药物按医嘱使用。此外,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药物或液体输注顺利进行。

三、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在急性心梗患者接受介入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维持稳定状态。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完成介入操作,保证各项治疗环节的顺利实施,同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安抚其紧张情绪。护理人员还需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如血管损伤、过敏反应或其他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护理人员要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评估患者的舒适度,确保患者的体位合适,避免因长时间不动而引发的不适或并发症。

四、术后护理与康复

在急性心梗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的术后护理与康复阶段,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保证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如出现异常,护士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同时,术后要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保证患者在恢复期间的稳定。护理人员还需采取疼痛管理,提供适当的镇痛药物,并鼓励患者深呼吸或翻身,以预防肺部并发症。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护理人员应及时识别并提供心理疏导。对于恢复良好的患者,护士需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与家属居家护理,包括药物管理、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五、出院后护理与随访

在急性心梗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与随访阶段,护理人员需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了解药物副作用,并强调饮食控制,建议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护士需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活动。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和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还要定期联系患者,跟踪其康复进度,解答居家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个性化护理指导,保证患者的长期康复。

急性心梗的治疗和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经过全程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和生活质量。无论是术前准备、术中监护,还是术后康复和随访,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都为患者提供重要保障。随着护理水平的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健康管理会更加完善,帮助其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