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安全,其实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超出法律规定范围的身体或心理损害,威胁生命安全的护理问题。而妇产科是医院里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因此在这个科室的护理人员责任也更大,随着患者对法律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妇产科护理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可以帮助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妇产科护理中的几大安全隐患和对策。
法律意识薄弱会加剧风险
提高护理工作安全性,保护患者权益,要求护理人员正确认识自身工作。对于一些护理人员来说,未能正确对潜在的风险与隐患进行判断,忽视患者心理及合法权益,引发护患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且,部分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不了解护理流程及制度要求,没有处理好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关系,在患者面前态度冷淡、不耐烦甚至是恶言相向,并且没有很强的责任心,这一切都会导致护患矛盾加深以及产妇出现生产风险。针对此情况,医院应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规知识,加强护士安全、法律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范措施及护理安全制度,及时分析、纠正隐患,不断完善护理对策并落实到位,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权益保护及护理安全保障。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经验的总结,用较好的态度去对待患者,在岗尽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时多考虑患者的心态,做到以人为本。
医患沟通不足加剧情绪危机
产妇的情绪状态对临床的疗效有很大影响。产妇在临产前呈消极情绪状态,产后易出现发脾气、暴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生产过后心情一下子由紧绷转变成放松,也会引起产妇发脾气或者焦虑情绪,导致抑郁。而且,有些产妇对生产很恐惧、紧张,造成宫缩加大,从而更加疼痛,产后抑郁的风险更高,不利于产后恢复。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安抚患者出现的焦躁、紧张、焦虑、多疑等负面情绪,因此,医院有必要为护士提供相应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并教给护士如何对待产妇,以及怎样用语,同步选取在护患沟通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护士来开展经验分享活动,鼓励其他护士参与进来一起学习讨论。
用药安全漏洞持续威胁母婴
药物管理对产妇来说非常重要,当产妇怀孕及分娩时需服用一些药物,如果药物管理不好,很容易导致发生严重后果,比如药物过量或药物中毒造成产妇生命危险,药物不良反应也会伤害到胎儿,出现先天畸形或发育不良问题;此外,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某种药物的效果或产生毒副作用等。为保证产妇药物治疗安全,护理人员应做好用药管理,即认真地评估产妇的病情,熟知其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掌握药物的安全性、适应症,同时遵医嘱选择药物、正确确定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发现异常问题随时报告主治医师,再与医护团队之间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共同为产妇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延误救治
在妇产科的医疗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突发的严重情况。例如:产程异常是由于产程进展太慢、子宫收缩乏力或子宫破裂造成的,其容易发生胎盘早剥及胎儿宫内窘迫等症状。产妇产后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感染、子宫肌瘤等。胎儿窘迫是指因胎儿缺氧导致其血液循环衰弱而造成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常见的原因有胎儿脐带绕颈、胎儿先兆性窘迫、胎儿窒息以及胎盘功能障碍等。
医院要加强教育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关于在急救时如何做出正确判断的指导培训,定期开展情景演练、案例讨论,提高队伍间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在急救的过程中要让医护人员冷静判断,正确处理问题,互相协助。并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对其病情进行详细说明,安抚和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
妇产科护理安全是动态的防御线,只有时刻审视过程、严把关口、稳抓细节、狠抓落实、强抓改进、慎抓协作,才会为母婴安全提供一个可信赖的港湾。每一环节都是生命接力的最后一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