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阻肺患者常因呼吸功能受损出现缺氧,家庭氧疗是改善缺氧、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坚持规范家庭氧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提高 40%,但错误氧疗可能引发风险,掌握护理要点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氧疗设备护理
鼻导管每日更换,以防止感染;面罩选合适型号,用后清水冲,每周酒精消毒。
制氧机选医用级(氧浓度≥90%),流量0.5-5升/分钟,有注册证。每日查湿化瓶水量(凉白开或蒸馏水),每周换液并清洗,以防止水垢产生。进气口远离油烟粉尘,放通风处,每月清滤网。
氧气瓶避阳光高温,离明火≥5米。应轻搬轻放以防爆炸,当压力表读数<0.5MPa时应及时更换。
吸氧时间与浓度护理
家庭氧疗目标是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SpO₂)在90%-92%,并非越高越好。长期高浓度吸氧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引发不良症状。
吸氧时间严格遵医嘱:静息时SpO₂≤88%者,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含夜间);SpO₂89%-92%者,活动或睡眠时吸氧。每日吸氧超15小时的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比未达标者慢30%。
氧流量用流量计精确控制:轻度缺氧1-2升/分钟,中度2-3升/分钟,具体数值由医生依动脉血气分析设定。切勿自行调整,需在医护指导下进行。
日常护理细节
吸氧时保持半卧位或坐位,避免平卧位,减轻膈肌压力,增加肺通气量。鼻导管固定应松紧适中(以能容纳一根手指为宜),以防过紧压伤鼻腔黏膜或过松脱落。每次使用前应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若有分泌物堵塞,应用生理盐水冲洗。
患者及家属要会用指脉氧仪,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血氧饱和度并记录。连续3天SpO₂低于88%或高于93%,应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方案。同时观察呼吸频率、心率,若呼吸急促(超25次/分钟)、下肢水肿、嗜睡等,可能病情加重,立即就医。
长期吸氧易致鼻黏膜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滴鼻2-3次或用鼻黏膜润滑剂。若鼻腔出血,暂停鼻导管,改用面罩,血止后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导管型号。
并发症护理
氧中毒多因长期高浓度吸氧,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干咳、呼吸困难。预防时应严格控制氧气浓度,且不超过医生规定的流量。出现症状应立即降低流量并就医。
二氧化碳潴留常见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头痛、烦躁、睡眠颠倒等表现。这类患者避免高流量吸氧,必要时配合无创呼吸机,定期监测动脉血气,维持二氧化碳分压在安全范围。
氧疗设备污染可能引发肺部感染,要做好清洁:制氧机外壳每周用湿抹布擦,湿化瓶、鼻导管等每月更换,不与他人共用。患者咳嗽、咳痰后及时洗手,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对流风直吹。
生活配合护理
患者要戒烟,避二手烟,烟雾会损伤气道黏膜,降低氧疗效果。室内保持湿度50%-60%,干燥时用加湿器,每周应清洗水箱以防霉菌滋生。
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如鸡蛋、鱼肉、新鲜蔬菜),增强免疫力;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以防止水肿;应少食多餐,以防进食过饱影响呼吸。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助稀释痰液、排痰。
在吸氧状态下做缓慢步行、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以不感到呼吸困难为宜。运动后应测量血氧饱和度,若SpO₂低于88%,则应缩短运动时间或暂停。
随访与方案调整护理
家庭氧疗需动态调整,患者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肺功能、动脉血气,医生据此调整参数。首次用制氧机者,1周后复诊评估效果及设备适应性。
记录氧疗日记(含吸氧时间、流量、血氧饱和度、症状及不良反应),复诊时携带供医生参考。设备若有故障(如报警、流量不稳),应立即停用并联系厂家维修,在此期间可暂时使用氧气瓶过渡。
慢阻肺家庭氧疗护理是一场持久战,规范护理和科学管理是关键。患者及家属要认真学习,与医护密切沟通,及时处理问题,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