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其临床特点为慢性过程。除科学的治疗外,护理也很关键。
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
上腹疼痛: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是上腹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胃窦或十二指肠球部,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这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所致。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或绞痛,常在饭后0.5-1小时发作,夜间疼痛尤为明显。这种疼痛往往会让患者感到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恶心和呕吐:消化性溃疡患者在病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可能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是在饭后疼痛加重时,这些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
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首先,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减退的症状。这是因为疼痛会使患者感到恶心、呕吐,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进食。此外,由于胃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患者可能会对某些食物产生过敏反应,这也会导致他们的食欲减退。其次,消化性溃疡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的症状。这是因为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会导致营养不良,从而使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而缺乏营养物质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从而加重病情。
黑便:黑便是消化性溃疡患者可能出现的一种症状,通常表现为排便时发现粪便呈黑色或暗红色。这种现象可能让患者感到非常担忧,但请务必保持冷静,因为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信号。黑便的出现意味着消化道出血,需要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在出现黑便的情况下,患者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其他症状: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还可能出现嗳气、反酸、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
消化性溃疡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精神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中会导致十二指肠黏膜保护功能降低,促进胃肠黏膜损伤。因此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精神方面的因素对疾病影响很大,在治疗期间应避免精神紧张,精神紧张会导致疾病加重,使用一些药物、进行一些操作前应告知患者,并做通俗易懂的介绍,方便患者了解,避免患者紧张。因此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同时告知患者亲属要多到医院陪同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护理人员也要多与患者沟通,以增进医患关系,帮助患者解释不懂的问题,解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多鼓励患者,为患者树立一个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需要有规律地进餐,以少食多餐为宜,避免患者暴饮暴食。在患者的食物选择上要选择营养丰富且好消化的食物,且避免患者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因为这些行为都会加重患者的胃黏膜损伤。消化性溃疡患者需要戒烟戒酒,但是由于患者之前长期饮酒和吸烟的状况,突然直接戒烟戒酒会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焦虑或者烦躁的情绪,这类情绪的产生也会导致患者产生过多的胃酸分泌,不利于患者的病情发展。
疼痛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发病情况和疼痛规律,按照病人不同的疼痛特点指导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例如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常出现空腹疼痛的现象,所以在护理这类患者时可以在患者疼痛前或者患者疼痛时指导患者服用一些碱性食物。也可以为患者进行局部热敷或者针灸等治疗。在患者的休息过程中也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护理,例如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要让其卧床休息1到2周,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减缓。但是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要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这样也可以分散患者的疼痛注意力。
用药护理:在患者的用药护理中,要严格遵守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护理,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药效或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例如在使用抗酸药物时,应指导患者嚼服片剂;如果是乳剂,在服用前要注意摇匀。
并发症观察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及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变化、饮食、用药情况、情绪变化、腹痛位置等详细情况。与此同时,观察患者的呕吐物以及粪便的颜色、性质、形状等,便于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幽门梗阻、出血、癌变以及穿孔等并发症。当患者排出血便时,需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并配合医生积极抢救,对患者进行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若患者出现幽门梗阻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紧急处理,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