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这一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既陌生又神秘。本文将带您揭开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神秘面纱。
1.回收:旅程的起点
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无论是手术刀、注射器,还是各种导管、内窥镜,它们在使用后都会沾染上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医护人员会将它们放入专门的回收容器中,确保在转运过程中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这些容器通常是封闭的,有的还配备了特殊的标识,以便后续处理时能够迅速识别。
2.分类:精准施策的前提
回收后的器械并不会直接进入消毒灭菌环节,而是要先进行分类。因为不同材质、结构、精密程度的器械,需要采用不同的清洗消毒方法。分类工作通常由专业的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完成,他们会根据器械的特性,将其分为不同的处理组别。
3.清洗:去除污垢的关键
清洗是消毒灭菌的基础。清洗方式:①机械清洗主要利用清洗消毒器、超声清洗机、负压清洗器等设备。这些设备能够产生强大的水流或超声波,将器械表面的污垢彻底清除。②手工清洗适用于一些特殊或精密的器械。医护人员会使用流动水冲洗、压力水枪冲洗、浸泡、刷洗、擦拭等多种方法,确保器械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清洗干净。
4.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关键步骤
消毒的目的是使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杀灭器械表面的微生物,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消毒方法多种多样:①机械湿热消毒通常利用高温高压蒸汽或干热空气来杀灭微生物。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耐热、耐湿的器械。②化学消毒则是使用消毒剂来杀灭微生物,如75%乙醇、酸性氧化电位水等。
5.干燥:防止二次污染的重要环节
消毒后的器械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残留的水分。因为水分是微生物滋生的温床,如果器械表面残留有水分,就可能导致微生物的再次繁殖和污染。对于金属类器械,可以选择较高的干燥温度(70℃~90℃);而对于塑料类器械,则需要选择较低的干燥温度(65℃~75℃)以防止变形或老化。对于一些管腔类器械,如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等,还可以使用压力气枪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6.器械检查与保养:确保功能完好的保障
工作人员会使用带有光源的放大镜对每件器械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器械表面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同时,还需要检查器械的功能是否完好,如关节是否灵活、齿牙是否锐利等。为了保持器械的良好状态,需要使用润滑剂进行保养。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应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以免对器械造成损害或影响消毒效果。
7.包装:为灭菌做好准备
包装前需要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确保无误后进行封包。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如GB/T19633的要求。手术器械通常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而一些单独包装的器械则可以使用纸袋、纸塑袋等密封式包装材料。
8.灭菌:彻底杀灭微生物的关键环节
灭菌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①压力蒸汽灭菌利用高温高压蒸汽来杀灭微生物,适用于大多数耐热、耐湿的器械。②环氧乙烷灭菌则是一种低温灭菌方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医疗器械,如内窥镜、塑料制品等。③干热灭菌则是将器械置于高温干燥箱内,通过长时间加热至160-180℃来实现灭菌目的,适合于金属类及其他耐高温材料制成的器械。
9.储存:确保无菌状态的持续维护
灭菌后的器械需要进行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存放区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器械的存放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以确保先灭菌的器械先使用。在储存过程中,还需要对器械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同时,还需要对储存环境进行监测和记录,以确保储存条件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10.发放:将无菌器械安全送达使用科室
当需要使用无菌器械时,消毒供应中心会将其安全运送至使用科室。在发放过程中,需要遵循安全转运原则,妥善固定器械,防止在转运过程中造成损坏或二次污染。到达使用科室后,医护人员需要对器械进行检查和核对,确保器械的种类、规格和数量无误,并且处于无菌状态。




